肺部糞類圓線蟲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èi bù fèn lèi yuán xiàn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strognyloides stercoralis of lung

3 概述

糞類圓線蟲一般寄生人體小腸黏膜下層,在嚴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亦可引起肺及其他內臟播散性損害。肺糞類圓線蟲病是由糞類圓線蟲的絲狀蚴侵入皮膚或黏膜後經淋巴管靜脈系統、右心而至肺,經3~30天發育成童蟲,少數童蟲在肺內或支氣管發育成熟,多數童蟲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而引起的一系列呼吸道症狀的疾病。本病全球均有分佈,但以熱帶、亞熱帶及溫帶較多,Woodring等1994年報道美國東南部人羣感染率超過6%,我國多數地區感染率在10%以下,我國廣西農民感染率爲4.9%~8.6%。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患者大部分臨牀表現輕微,可表現爲皮膚局部小出血點、丘疹、移行性線狀或帶狀蕁麻疹,亦可有過敏性支氣管炎、小葉性肺炎哮喘。如伴有嚴重疾病(如白血病)、營養不良免疫低下(如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可出現重症瀰漫性感染及自身感染患者常有發熱、劇烈咳嗽咳痰咯血、氣急、呼吸困難哮喘症狀,亦可伴有多個內臟器官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狀,甚至短時間內死亡。

阿苯達唑爲治療肺部糞類圓線蟲病的首選藥,噻苯達唑療效良好但不良反應過多,現已很少使用。本病預後良好,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預後較差。

5 英文名稱

strognyloides stercoralis of lung

6 別名

anguillula intestinalis of lung;anguillula stercoralis of lung

7 分類

呼吸科 > 感染性疾病 > 肺寄生蟲病

8 ICD號

B78

9 流行病學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全球均有分佈,但以熱帶、亞熱帶及溫帶較多,Woodring等1994年報道美國東南部人羣感染率超過6%,我國多數地區感染率在10%以下,我國廣西農民感染率爲4.9%~8.6%。

10 病因

糞類圓線蟲一般寄生人體小腸黏膜下層,在嚴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亦可引起肺及其他內臟播散性損害。

11 病機

糞類圓線蟲病是由糞類圓線蟲的絲狀蚴侵入皮膚或黏膜後經淋巴管靜脈系統、右心而至肺,經3~30天發育成童蟲,少數童蟲在肺內或支氣管發育成熟,多數童蟲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而引起的一系列呼吸道症狀的疾病。

12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的臨牀表現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患者大部分臨牀表現輕微,可表現爲皮膚局部小出血點、丘疹、移行性線狀或帶狀蕁麻疹,亦可有過敏性支氣管炎、小葉性肺炎哮喘。如伴有嚴重疾病(如白血病)、營養不良免疫低下(如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可出現重症瀰漫性感染及自身感染患者常有發熱、劇烈咳嗽咳痰咯血、氣急、呼吸困難哮喘症狀,亦可伴有多個內臟器官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狀,甚至短時間內死亡。X線胸片可有點狀、小片狀、索條狀侷限性或瀰漫性炎症性陰影。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常增高,可達20×109/L,嗜酸粒細胞一般在25%~30%,最高可達70%~80%。血清總IgE水平50%增高,針對絲狀蚴抗原血清IgG和IgE 90%患者陽性。如雌蟲在支氣管上皮寄生,則新鮮痰中可找到桿狀蚴、絲狀蚴、童蟲、成蟲及蟲卵,可確診。

14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常增高,可達20×109/L。嗜酸粒細胞一般在25%~30%,最高可達70%~80%。血清總IgE水平50%增高,針對絲狀蚴抗原血清IgG和IgE 90%患者陽性。痰液中查找寄生蟲和蟲卵如雌蟲在支氣管上皮寄生,則新鮮痰中可找到桿狀蚴、絲狀蚴、童蟲、成蟲及蟲卵,可確診。

15 輔助檢查

X線胸片可有點狀、小片狀、索條狀侷限性或瀰漫性炎症性陰影。

16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的診斷

糞類圓線蟲病肺部損害診斷需根據流行病學、臨牀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但肺部糞類圓線蟲需新鮮糞便查找病原蟲即可診斷。

18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的治療

18.1 阿苯達唑

阿苯達唑爲首選藥,每天400mg,頓服,連用3天, 2周後重復1個療程,必要時可重複3~5療程。

18.2 噻苯達唑

噻苯達唑治療糞類圓線蟲病療效良好,成人劑量每次25mg/kg,2次/d,3天爲1個療程。但由於本藥不良反應多達5%~30%,故現已少用。

19 預後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預後良好,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預後較差。

20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的預防

肺部糞類圓線蟲病預防的重點是加強衛生宣傳,推廣糞便無害化處理,改革施肥與耕作方法,在流行區定期進行普查普治。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