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認知療法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èi kè rèn zhī liáo fǎ

2 概述

貝克認知療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鬱症治療的臨牀實踐中逐步創建。貝克認爲,認知產生了情緒及行爲,異常的認知產生了異常的情緒及行爲。認知是情感行爲中介情感問題和行爲問題與歪曲的認知有關。 主要目標是協助當事人克服認知的盲點、模糊的知覺自我欺騙、不正確的判斷,及改變其認知中對現實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治療者透過接納、溫暖、同理的態度,避免採用權威的治療方式,引導當事人以嘗試錯誤的態度,逐步進入問題解決的歷程中。

3 貝克認知療法的理論背景

認知治療的基礎理論來自於信息加工之理論模式,認爲人們的行爲,感情是由對事物的認知所影響和決定。例如,如果人們認爲環境中有危險,他們便會感到緊張並想逃避。人們的認知建立在自己以往經驗的態度和假設基礎之上。 Beck指出,心理障礙的產生並不是激發事件或有良刺激的直接後果,而是通過了認知加工,在歪曲或錯誤的思維影響下促成的。歪曲和錯誤的思維包括主觀臆測,在缺乏事實或根據時的推斷:誇大,過份誇大某一事情(事件)和意義。牽連個人,傾向將與己無關事聯繫到自己身上;走極端認爲凡事只有好和壞,不好即壞,不白即黑。 他還指出,錯誤思想常以“自動思維”的形式出現,即這些錯誤思想常是不知不覺地、習慣地進行,因而不易被認識到,不同的心理障礙有不同內容的認知歪曲。例如:抑鬱症大多對自己,對現實和將來都持消極態度,抱有偏見,認爲自己是失敗者,對事事都不如意,認爲將來毫無希望。焦慮症則對現實中的威脅持有偏見,過份誇大事情的後果,面對問題,只強調不利因素,而忽視有利因素。因此認知治療重點在於矯正患者思維歪曲

認知歪曲的形式:

獨斷地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指沒有充足而相關的證據便驟下結論。

選擇性的偏差推論(Selective abstration)。指以整個事件中的單一細節下結論,而失去整個內容的重要性。

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指把某件意外事件產生的極端信念不恰當地應用在不相似事件環境中。

擴大與誇張(Magnification and exaggeration)。指過度強調負向事件的重要性。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是一種使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作這種聯結。

極端化的思考(Polarized 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釋事情時用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極端地將經驗分類,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爲“好或壞”。

4 貝克認知療法適應範圍

對輕至中度的抑鬱症及非精神病性抑鬱最爲有效。軀體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礙伴發的抑鬱狀態也有較好的療效。內因性抑鬱或精神病性抑鬱,需配合藥物治療。廣泛性焦慮症、驚恐障礙、恐怖性強迫症、酒癮、藥物成癮等。偏頭痛、慢性疼痛心身疾病。對多動性行爲障礙衝動行爲行爲問題,也有較好療效。

5 貝克認知療法方法與技術

1.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耐心解釋治療的目的及方法,讓患者主動參與治療。

2. 全面瞭解患者的當前問題及有關背景材料,列出關鍵問題。

3. 識別患者負性的自動思維確定首先干預的目標。

4. ABCDE技術的採用。 A即刺激,B指個體的信念,C指情緒行爲結果,D爲干預性指導,E爲干預後的效果。

5. 往往取以下三個步驟: 啓發患者尋找不良認知。協助患者暴露認知曲解或邏輯錯誤,並加以討論、檢驗、合理推論。通過反覆“詰難”改變負性自動思維,放棄原有的錯誤認知,建立正確認知。

6. 佈置家庭作業,可列出三個欄目: 自動思維。認知歪曲的評定。合理認知。

7. 行爲改變技法,針對不同的對象,設計“日常活動計劃表”,適於缺乏動機及活力的患者,遵循“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原則。

8. “MP”技巧的使用。 M即調控、把握,P爲愉快、歡樂。根據患者的日常活動評價M值和P值(0~5分制),並書面記錄下來,依計劃行事調整進度,動機強化後成功的自信心愉快感也由之增加。

9. 價值觀唸的矯正

“該與不該”信條:患者的內心價值體系中總有一些“應該”與“不應該”的人生守則,目標過高會不堪負荷,範圍過廣則難以寬於待人,造成人際關係緊張。治療者要指出這一信條的非現實性及侷限性,使患者的待人處事律己會更現實、更富有彈性。

“幸福與痛苦”信條:這常常是來訪者人生目標追求過程中的兩種極端情緒反應,也基於相應認知過程。例如“不是樓上樓,就是樓下搬磚頭”、“要幸福必須事事成功”、“達不到目標勿寧死”,也稱此爲“非此即彼”,又稱“全和無”觀念。治療者應該使患者明確“世上事並非十全十美,不如意常有八九”,不能事事都“背水一戰”,必須經常調整目標及期望值,提高對挫折及失敗的耐受力。

“危險與安全”信條:對環境事件發生危險度的估計因人而異,估計過高會產生不必要的緊張焦慮,使行爲受限(如恐怖症強迫症);估計過低,則易發生意外。臨牀常見的爲前者,治療時要向患者指出這種過分不安全感危害性,易造成緊張或人際交往困難,過高估計危險會畏難不前,產生適應不良行爲。諸如此類的不現實價值觀均須予以矯正

6 貝克認知療法的技術要點

識別自動化思想(identifying automatic thoughts)。

識別認知錯誤(identifying cognitive errors)。爲了識別認知錯誤,治療者應聽取和記下當事人的訴說的自動化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後要求當事人歸納出一般規律,找出其共性。

真實性檢驗(reality testing)。檢驗並詰難錯誤信念,這是認知治療的核心,非此不足以改變病人的認知。在治療中鼓勵當事人把這種信念當作假說看待,設計方法來調查,檢驗這種假設,結果當事人可能發現,絕大多數的時間裏他的這種消極認知和信念是不符實際的。

注意(decentering)。大多數抑鬱和焦慮的病人感到他們是人們注意的中心,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評頭論足”。因此,他們一直認爲自己是脆弱的、無力的。治療計劃要求當事人不像以前的方式行事,忽略掉周圍人們的注意,結果可發現很少人會注意當事人的言行。

監察苦悶或焦慮水平(monitoring distress or anxiety level)。許多慢性甚至急性焦慮病人往往認爲他們的焦慮會一直不變地存在下去,但事實上,焦慮發生是波動的。鼓勵當事人對焦慮的水平進行自我監測,促使當事人認識焦慮波動的特點,增強抵抗焦慮的信心,是認知治療的一項常用技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