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en 病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owen bìng

3 疾病概述

Bowen病亦稱原位鱗癌,爲發生皮膚或粘膜的表皮鱗狀細胞癌。臨牀上往往表現爲孤立性、界限清楚的暗紅色斑片,表面常有結痂和滲出。可能與長期接觸無機砷或曝曬日光有關。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60%患者發生於30一60歲,發生於20歲以下者僅佔20%。好發於顏面、耳、頸、小腹、背下部、臀、大腿小腿伸側、手及指的伸側,亦可累及口腔、鼻、咽、女陰肛門等粘膜。皮損通常呈緩慢增大的紅色非浸潤斑片斑塊,圓形、匐行形或不規則形,界限清楚,直徑自數毫米至10餘釐米不等,表面可見角化過度性鱗屑和結痂,除去痂皮呈暗紅色顆粒狀溼潤面,很少出血或不出血。通常單發,少數亦呈多發性,後者散在,亦可密集或互相融合。自覺症狀缺如,偶有瘙癢或疼痛感。有時皮損亦可呈不規則隆起或結節狀,如形成潰瘍則提錄侵襲性生長,約5%的患者可演變爲鱗狀細胞癌。一些報告提出本病往往合併其它原發性內臟皮膚惡性腫瘤,雖尚未獲得公認,但應引起注意,給予全面檢查

表皮角化亢進,角化不全,棘層肥厚,表皮突增寬,真皮乳頭被壓縮成細帶狀。表皮細胞排列不規則。許多表皮細胞呈現高度非典型性,大小形態不一,核大而染色深,出現異常核分裂。常見瘤巨細胞(單核和多核巨大表皮細胞)。表皮單個核角化不良,表現爲細胞大而圓,胞漿呈均質性強嗜酸性,核染色質深。表皮基底膜完整。真皮上部呈中等慢性炎症細胞浸潤

最有效的治療爲外科切除,亦可採用刮術皮膚磨削術、電乾燥激光及液氮冷凍治療。1%~5%5-Fu軟膏外用或封包亦有顯著療效。

4 疾病描述

本病過去曾長期誤認爲是一種癌前期病變,後來認識到此病的病變雖然能長期限於表皮內,但其本質爲真性癌變,是一種表皮鱗狀細胞癌,故又稱爲原位鱗狀細胞癌,也有稱之爲皮膚原位癌表皮內鱗癌。

5 症狀體徵

本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的人,30~60歲之間,平均發病年齡爲48歲。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或粘膜,多發於頭面部和四肢,也可見於耳、頸、下腹、背、臀、下肢伸側、手指側面等,口腔、眼、女陰、龜頭、肛門等粘膜處均可受累。早期爲淡紅或暗紅色丘疹和小斑片,一般無自覺症狀,表面有少許鱗屑或結痂,逐漸擴大後則常融合成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斑塊,直徑可達10cm以上,呈圓形、多環形、匍匐形或不規則形,皮損表面平坦,以角化過度和結痂多見,可見白色和淡黃色鱗屑,或棕色、灰色厚的結痂。強行將痂剝離,則顯露溼潤的糜爛面,潮紅,呈紅色顆粒狀或肉芽狀,高低不平,一般不易出血。損害邊緣清楚,稍隆起。觸診時其邊緣和底部較硬,邊界明顯。表面呈扁平或不規則高起,或呈結節狀,底部少有浸潤。如出現潰瘍,常爲侵襲性生長的標誌,但發生於手掌的持久性淺表潰瘍,也可爲本病的早期表現。故出現潰瘍的病例,更應提高警惕。在粘膜部位的損害可表現爲點狀、線狀或不規則形,呈白色、紅色或棕色斑片,表面粗糙不平,可呈息肉樣增厚,若有糜爛和破潰,應注意惡變。本病多爲單發,但也有多發,甚至廣泛分佈者,病程緩慢,出現後可遷延數年至數十年。本病演變成侵襲性鱗狀細胞癌發生率說法不一,絕大多數患者終生保持原位癌狀態,約3%~5%患者,也有認爲高達20%~30%患者演變爲浸潤癌,此時稱之爲Bowen病-鱗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報告本病發生後若干年往往併發內臟皮膚腫瘤,其中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淋巴網狀組織系統等,以及皮膚、乳腺等腫瘤,故應定期隨訪。

6 疾病病因

本病的確切病因及發病機理尚不明,大多爲原發性,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與接觸砷劑有關,部分病例有用砷劑病史,皮損處含砷量較高;②與病毒有關,可在HPV-5引起的疣狀表皮發育不良的基礎上發生,與病毒的關係尚需進一步研究;③由於外界刺激引起,部分損害可在外傷或蟲咬處發生;④因許多病損發生於原有色痣或痣細胞痣的基礎上,故有色痣素質學說;⑤日光,在曝光部位發生皮損;⑥遺傳因素,有某些家族傾向於發生本病的報道,一般認爲本病最早病變是發生於毛囊頂端及漏斗部,特別是皮脂腺水平的外毛根鞘。

7 病理生理

病理變化:表皮角化過度、角化不全以及棘層肥厚,或伴有淺表結痂。通常表皮嵴延長增寬,甚至將乳頭體壓成細束狀,但基底細胞層仍完整,表皮與真皮界線清楚,看不到瘤細胞向真皮內侵襲性生長腫瘤位於表皮內幾乎累及表皮全層,致表皮各層細胞排列紊亂,細胞增生緻密,大部分細胞不典型,表現爲細胞形態大小不一致,胞核大而深染,有些核可爲正常細胞核的1~2倍,形成瘤巨細胞核仁常較明顯,胞質在覈周可呈空泡狀。有的細胞質呈明顯空泡狀,類似Paget細胞。可見個別細胞角化不良,這是一種常見而較有特徵的表現,此種角化不良細胞大而圓,核固縮或完全消失,胞質均勻一致,強嗜伊紅性。但此種角化不良不僅見於本病,而且也見於光線性角化病及鱗癌等,有些可形成角珠。病變常波及末端毛囊、毛囊漏斗部外毛根鞘和皮脂腺導管。

本病的基底膜帶是完整的,若有一小部分基底層有破潰,結果形成真正侵襲性生長的鱗癌。開始這種突破點只在1~2個部位出現,應仔細觀察,常需連續切片,或作PAS染色觀察,如損害不大時最好全部切除,多取幾處切片,才能獲得正確結論。真皮乳頭狹窄,甚至消失,真皮淺層可有輕度慢性炎症浸潤

本病當癌變限於表皮時,一般不發生轉移,但一旦發生侵襲性生長後,則可能迅速發生轉移,預後差。

8 診斷檢查

皮損表面爲有鱗屑和結痂、邊緣清楚、並略高起的暗紅色持久性斑片,應考慮本病。主要通過活檢發現上述特異性組織學病變才能確診。早期皮損呈侷限性紅斑鱗屑性損害,故需要與侷限性神經性皮炎銀屑病以及其它丘疹鱗屑性病變鑑別。特別是面部應用皮質類固醇製劑治療不見好轉者要考慮本病的可能性,但上述皮膚病無腫瘤性病變,故通過活檢可以鑑別。此外還應與光線性角化病砷角化病Paget病相區別。光線性角化病皮損較小,而且基底層內有異形細胞。此兩點同樣也適用於對砷角化病的鑑別。Paget病雖然也有空泡化細胞,角化不良少見,而且基底細胞往往被大的Paget細胞擠壓得很扁,此外,Paget細胞與本病的空泡化細胞不同,其中含有PAS染色陽性並且耐澱粉酶的物質。淺表型基底細胞瘤也能出現類似本病的臨牀外觀,但其邊緣隆起如荷葉邊狀是其特點,病理檢查時兩者鑑別無何困難。

9 治療方案

由於本病患者的皮損可能發生侵襲性生長,而且一旦發生轉移率可在37%,故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十分重要。

如皮損不大時,最好作外科手術切除。一般損害可採用冷凍、電燒灼激光等治療。用境界線、X線、鐳和鈷等放射治療,則應用腫瘤量。但即使用淺層X線,也能發生放射性壞死,往往形成明顯瘢痕是其缺點。

此外,本病伴發或以後發生惡性腫瘤的機會較多,故對這類患者確診後,即應作全身檢查,並且需長期隨訪,觀察有無其它腫瘤的可能。

10 相關出處

皮膚病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