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夾層(內科)臨牀路徑(2010年版) 2011年05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主動脈夾層(內科)臨牀路徑(2010年版)》由衛生部於2010年12月10日衛辦醫政發〔2010〕197號印發。

主動脈夾層(內科)臨牀路徑(2010年版)

一、  主動脈夾層(內科)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主動脈夾層(ICD-10: I71.001)。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心血管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高血壓聯盟)及2003年JNC7相關指南。

1.臨牀表現:

(1)突發的持續劇烈疼痛,呈刀割或者撕裂樣,向前胸和背部放射,亦可以延伸至腹部、腰部、下肢和頸部。

(2)有夾層累及主動脈及主要分支的臨牀表現和體徵。

2.輔助檢查:

(1)MRA、CTA或組織多普勒超聲證實主動脈夾層。

(2)多數患者的血沉、C反應蛋白、D–二聚體明顯升高。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心血管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高血壓聯盟)及2003年JNC7相關指南。

處理原則:本臨牀路徑主要針對主動脈夾層的高血壓危象內科治療部分。一旦確診本病,應當立即開始內科處理。根據影像學結果,對患者DebakeyⅠ型和Ⅱ型夾層患者,爲防止夾層惡化和破裂,應當儘早外科手術治療。對DebakeyⅢ型患者,如病情穩定,不伴有併發症,可選擇內科綜合治療。

1.控制疼痛:可選用嗎啡、杜冷丁和鎮靜劑等,鎮痛有助於控制血壓和心率。根據疼痛控制情況,可每6–8小時重複使用一次。缺點是有可能成癮。疼痛劇烈的患者,可採用止痛泵。

2.儘快控制血壓和心率至可耐受的低限,二者同步進行:β1受體阻滯劑和血管擴張劑聯合應用。首先選用靜脈給藥路徑,如選用硝普鈉加美託洛爾和/或烏拉地爾或艾司洛爾等,快速(十分鐘內)將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心率至70次/分以下;若病情允許,患者能耐受,逐漸調整劑量,將血壓和心率降至100/70mmHg和50次/分左右。穩定後,可逐步改用口服降壓藥物,如在β受體阻滯劑和(或)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拮抗劑的基礎上,加用二氫吡啶類鈣通道拮抗劑、ARB、ACEI、利尿劑等。

(四)標準住院日爲7-10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I71.001主動脈夾層疾病編碼。

2. 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檢查和治療),也不影響第一診斷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潛血;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血氣分析、血沉、C反應蛋白;

(3)心電圖、牀旁胸片、超聲心動圖,主動脈CTA或MRA;

(4)四肢血壓(ABI)。

2.根據患者情況可選擇:血清心肌損傷標記物、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D-二聚體等。

(七)藥物選擇。

1.急性期早期用藥。

(1)控制疼痛:對持續劇烈的疼痛,可選用嗎啡、杜冷丁和鎮靜劑等,鎮痛有助於控制血壓和心率。根據疼痛控制情況,可每6-8小時重複使用一次。缺點是有可能成癮。疼痛劇烈的患者,可採用止痛泵。

(2)儘快控制血壓和心率至可耐受的低限,二者同步進行:β1受體阻滯劑和血管擴張劑聯合應用。首先選用靜脈給藥路徑,如選用硝普鈉加美託洛爾和/或烏拉地爾或艾司洛爾等,快速(10分鐘內)將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心率至70次/分以下,若病情允許,患者能耐受,逐漸調整劑量,將血壓和心率降至100/70mmHg和50次/分左右。

2.急性期症狀緩解後用藥:症狀緩解後,可逐步改用口服降壓藥物,如在β受體阻滯劑和或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拮抗劑的基礎上,加用二氫吡啶類鈣通道拮抗劑、ARB、ACEI、利尿劑等,繼續將血壓和心率控制在理想水平。

(八)出院標準。

1.疼痛明顯緩解或消失,口服降壓藥物血壓降至100-120/60-80mmHg,心率控制在50-70次/分。

2.血沉、C反應蛋白明顯下降或恢復正常。

3.沒有急診或近期進行外科手術或腔內介入治療的指徵。

(九)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不穩定,夾層進展。

2.合併嚴重併發症。

3.需要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

二、主動脈夾層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主動脈夾層(ICD-10: I71.001)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日住院日期:        日  標準住院日:7–10天

發病時間:                  分  到達急診時間:                 

日期

到達急診科30分鐘內

到達急診科30–120分鐘

□ 完成病史採集與體格檢查

□ 描記12導聯心電圖、牀旁X線胸片、心臟及主動脈超聲、測量四肢血壓

□ 生命體徵監測

□ 對主動脈夾層作出初步診斷和病情判斷

□ 開始鎮痛,控制血壓和心率治療

□ 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

□ 持續血壓、心率監測

□ 鎮痛,控制血壓和心率至理想範圍

□ 行主動脈CTA或MRA檢查

□ 進一步搶救治療

□ 血管外科會診有無急診手術指證

□ 儘快收住監護病房治療

長期醫囑:

□ 持續心電、血壓監測

□ 血氧飽和度監測

臨時醫囑:

□ 描記12導聯心電圖

□ 測量四肢血壓、牀旁X線胸片、心臟及主動脈超聲

□ 血氣、血常規、尿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血沉、C反應蛋白、血型、血糖

□ 心肌損傷標記物

長期醫囑:

□ 主動脈夾層常規護理

□ 特級護理

□ 重症監護(持續心電、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監測等)

□ 吸氧

□ 絕對臥牀

□ 記24小時出入量

臨時醫囑:

□ 靜脈使用降壓/控制心率藥物,酌情給予口服藥物

□ 止痛,鎮靜藥物

□ 主動脈CTA或者MRA

□ 其他對症處理

主要

護理

工作

□ 協助患者或家屬完成急診掛號、交費

□ 入院宣教

□ 靜脈取血

□ 主動脈夾層護理常規

□ 特級護理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 有,  原因:

1.

2.

□無  □ 有,  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日期

住院第1–3天

住院第4–6天

住院第7–10天

□ 上級醫師查房

□ 完成病歷書寫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進一步完善檢查,並複查有關異常的生化指標

□ 對各系統功能作出評價

□ 根據病情調整診療方案

□ 上級醫師查房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根據病情調整診療方案

□ 病情穩定者可轉普通病房

□ 血管外科會診有無擇期手術指證

□ 上級醫師查房

□ 完成三級醫師查房記錄

□ 根據病情調整診療方案

□ 主動脈夾層常規治療

□ 通知患者和家屬

□ 通知出院處

□ 向患者交待出院後注意事項,預約複診日期

□ 完成出院病歷書寫

□ 將出院記錄副本交給患者

□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記錄中說明原因和繼續治療的方案

長期醫囑:

□ 主動脈夾層常規護理

□ 特級護理

□ 重症監護(持續心電、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監測等)

□ 絕對臥牀

□ 記錄24小時出入量

臨時醫囑:

□ 靜脈藥物降壓和控制心室率

□ 酌情加用口服藥物,根據血壓、心率調整藥物的劑量和種類

□ 複查血沉、C反應蛋白、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

□ 止痛和鎮靜

□ 其他對症治療

長期醫囑:

□ 主動脈夾層常規護理

□ 特級護理

□ 重症監護(持續心電、血壓監測等)

□ 絕對臥牀

臨時醫囑:

□ 逐步撤除止痛,鎮靜治療

□ 逐步撤除靜脈降壓和控制心室率藥物

□ 逐步加用口服降壓和控制心室率藥物

□ 複查血沉、C反應蛋白、血常規、肝腎功、電解質

□ 其他對症治療

長期醫囑:

□ 主動脈夾層常規護理

□ 一/二級護理

□ 牀上或牀邊活動

□ 血壓、心率測量bid

臨時醫囑:

□ 複查心電圖、牀旁胸片、心臟及主動脈超聲(酌情)

□ 複查血沉、C反應蛋白、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

□ 根據臨牀情況調整用藥

出院醫囑:

□ 注意事項

□ 出院帶藥

□ 門診隨診,三個月後複查主動脈CTA或MRA

主要

護理

工作

□ 主動脈夾層常規護理

□ 特級護理

□ 靜脈取血

□ 主動脈夾層常規護理

□ 特級護理

□ 主動脈夾層常規護理

□ 一/二級護理

□ 出院宣教

□ 協助辦理出院手續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 有,  原因:

1.

2.

□無  □ 有, 原因:

1.

2.

□無  □ 有, 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