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經證 2016年07月01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陽明經證(Yangming Channel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又稱陽明經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見《醫學心悟》。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陽明經證是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瀰漫全身,腸中尚無燥屎內結,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等爲常見症的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陽明經證是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瀰漫全身,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等爲常見症的陽明病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及治療

《傷寒辨證·六經證治》:“傳至陽明,則目痛、鼻幹、不眠,宜升麻葛根湯。此證有在經在府之別。如目痛,鼻幹,微惡寒,身熱,脈浮洪,病在經也。”陽明經病又有在標在本說[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在標宜辛涼解肌,在本宜清熱保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

《傷寒全生集·足陽明經見證治例》:“其證目痛、鼻幹、不眠、頭額痛、身微熱、惡寒,此是陽明經之標病,不拘日數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熱,煩渴欲飲水,汗出惡熱者,此陽明經本病也,當清解邪熱。”

《醫宗金鑑·訂正傷寒論注》:“陽明主裏,內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經病府之分。如論中身熱,煩渴,目痛,鼻幹,不得眠,不惡寒反惡熱者,此陽明經病也……治陽明經病,則以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發之,或以白虎湯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湯和之,隨其證而施之可也。”

《醫學心悟·陽明經證》:“陽明經病,目痛、鼻幹、脣焦、漱水不欲咽,脈長,此陽明本經證,其經去太陽不遠,亦有頭痛發熱,宜用葛根湯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荊芥、赤芍、蘇葉、白芷、甘草、生薑)[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

本方即治陽明經標病,若見身熱、煩渴、汗出惡熱者,宜白虎湯、白虎加人蔘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

關於陽明病、陽明腑病

陽明病爲六經病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之爲病,胃家實是也。”胃家,泛指腸胃而言;實,是邪氣實[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陽明病一般主裏、熱、實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辨證有經證、府證之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傷寒貫珠集·陽明篇上》:“陽明則府病多於經病。以經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經病有傳經、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溫之各異。”陽明經證因無形的邪熱盛於經,證見身大熱,汗大出,大煩渴,脈洪大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治宜清熱保津爲主,常用白虎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陽明腑證是有形的燥實熱結於腑,證見潮熱、譫語、腹滿痛、不大便、脈沉實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治當攻下燥實,清除熱結,常用三承氣湯等方。陽明病由於裏熱外蒸,故不惡寒而反惡熱,是陽明病的發熱特徵[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在治療上,因陽熱亢盛,津液容易耗傷,故清、下二法,爲陽明病的重要治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

陽明腑病亦稱陽明腑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傷寒辨證·六經證治》:“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閉,揭去衣被,揚手擲足,發斑發黃,狂亂惡熱,脈沉數,病在府也。”治宜攻下燥實爲主[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醫學心悟·陽明經病》:“假如邪已入腑,發熱轉爲潮熱,致有譫語、燥渴、便閉、腹脹等症,是爲邪氣結聚,則用承氣湯下之。”《傷寒全生集·足陽明經見證治例》:“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發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溫,腹滿硬痛,喘急,此是正陽明胃腑本實病也。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醫宗金鑑·訂正傷寒論注》:“其治陽明府病,雖均爲可下,然不無輕重之分。故或以三承氣湯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膽汁導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