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2009年08月23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血液是一種流體組織,充滿於心血管系統中,在心臟的推動下不斷循環流動。如果流經體內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嚴重的組織損傷;人體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環嚴重障礙,將危及生命。血液在醫學診斷上有重要價值,因爲很多疾病可導致血液組成成分或性質發生特徵性的變化。

血液與內環境的演化血液是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出現的。生命最初出現在海洋中。當在遠古的海洋中出現比較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時,機體的部分細胞已不可能與浸浴着整個機體的海洋環境直接接觸;這時,機體內開始出現了細胞外液,它一方面作爲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同時又是機體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可以認爲在進化中,最初的細胞外液可能是由包繞在機體內部的那部分海水形成的,因而它主要是一種鹽溶液,其基本成分可能與遠古的海水十分相似。以後,機體內出現了循環系統,細胞外液也進一步分化成爲血管內的血漿和血管外的組織間隙液(簡稱組織液)。組織液仍然主要是鹽溶液,是直接浸浴着絕大部分機體細胞的液體環境;而血管內的液體,則又溶入了多種蛋白質,並逐步出現了各種血細胞,於是形成了血液。

人體內除細胞外液外,尚有更多的液體(約爲前者的2倍)存在於細胞內部,稱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總稱爲體液,約佔機體總重量的60%。一般來說,細胞內液是細胞內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得以進行的場所,細胞外液則是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因此,如果大氣是整個人體的外環境,細胞外液就是第一個細胞生活的具體環境,故稱爲內環境。在細胞外液中,4/5在血管外構成組織液,1/5在血管內成爲血漿的組成部分;而後者由於能在血管中不斷循環流動,是內環境中最爲活躍的部分,成爲溝通各部分組織液以及和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中間環節。

血液與內環境穩態在一些疾病情況下,常可出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較大變化,如高熱、酸中毒、缺氧等,均將引起機體細胞功能的嚴重紊亂。在灌流離體器官的動物實驗中,所用灌流液的化學成分、含氧量、Ph、溫度與滲透壓等,必須與這些動物的血漿十分相近,離體器官才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接近於正常功能的活動狀態。這些都說明,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對於維持整個人體和體內所有細胞的正常功能都是非常必要的。這就是爲什麼早在19世紀時,Claude Bernard就指出:內環境的穩定是“機體自由獨立生活的必要條件”。

然而在機體生活期間,干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因素是不斷出現的。機體細胞與細胞外液的物質交換,經常改變着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一些外環境因素的急劇變化也傾向於直接或間接(通過機體活動變化)改變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但與此同時,消化道不斷補充營養物質,肺不斷補充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腎不斷排出各種代謝尾產物、調整水與各種無機鹽及小分子物質的排泄量,皮膚也不斷散失代謝所產生的熱量;而且,這些活動都處於整體的神經和體液調節之下,從而使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只能作較小幅度的波動,保持着動態平衡。這一狀態稱爲穩態(homeostasis)。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