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瘡·風熱溼邪證 2019年08月2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義

旋耳瘡·風熱溼邪證(ear eczema with wind-heat-dampness pattern)是指風熱溼邪,以耳部皮膚瘙癢、灼熱感、出水泡、滲液、糜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旋耳瘡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旋耳瘡·風熱溼邪證的症狀

旋耳瘡·風熱溼邪證患者耳道或耳殼周圍膚色潮紅、灼熱、瘙癢,有水泡,潰後流出黃色脂水、糜爛、黃水淋漓,幹後結成黃色痂皮[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揭開痂皮,則見附着於肌膚處的仍然糜爛浮腐,有膿液[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由於脂水污染而使病區逐漸擴大[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其中若風盛者,以奇癢爲重,常於夜裏爲甚,影響睡眠;若溼熱盛,則糜爛、灼痛、黃水淋漓爲主[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嬰兒可有發熱、煩躁、睡眠不安等症[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證候分析

風熱溼邪加以肝膽火熱蒸灼肌膚,故皮膚紅腫、灼熱、疼痛;生有水泡,破後黃水淋漓,是爲溼盛之證;瘙癢不止,是爲風盛之證;灼熱而痛是爲熱盛[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受肝膽溼熱干擾,則發熱、煩躁、睡眠不安[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旋耳瘡·風熱溼邪證的治療

治法

旋耳瘡·風熱溼邪證治宜清熱利溼,疏風止癢[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方藥內服

風邪偏重者,可用消風散:方中重用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衣以祛風止癢,用蒼朮、苦蔘、木通以理溼;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涼血清營;當歸、胡麻仁養血潤燥.若溼重者可選用萆薢滲溼湯,方中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澤瀉、赤茯苓利水滲溼;黃柏清熱利溼祛風;丹皮清熱涼血[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溼熱壅盛者,宜清熱解毒祛溼,可用龍膽瀉肝湯,選加金銀花、菊花、蒲公英、黃柏、苦蔘以加強清熱除溼的作用[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外治法

1)保持患部清潔。有幹痂者,可選用清熱解毒,除溼止癢的藥物,如花椒葉、桉樹葉、桃葉等,適量煎水外洗;或用菊花、蒲公英各60 g,煎水,微溫外洗患部並溼敷[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2)黃水淋漓者,可用柏石散、青黛散調敷,以清熱除溼[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3)紅腫焮痛、瘙癢、出水者,可用三黃洗劑或25%黃連油混懸液外搽,以清熱解毒,除溼止癢[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4)有膿痂者,可用黃連粉撒佈或塗黃連膏,以清熱解毒[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旋耳瘡·風熱溼邪證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耳部衛生,凡患處溼重而膿水浸淫者,宜使之乾燥[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患病期間,忌食辛辣、香燥的食物以及魚、蝦等食品[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關於旋耳瘡

旋耳瘡(ear eczema)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3.。見《醫宗金鑑》卷六十五。又名黃水瘡(見《外科正宗》卷四)[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月蝕瘡(見《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月鏇瘡[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3.。是指發生於耳根部,以局部潮紅、灼熱、瘙癢、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爲主要表現的溼瘡[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旋耳瘡相當於西醫的耳部溼疹[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外科醫案彙編》:“耳後縫間皮色紅裂,時出黃水津津,名爲旋耳瘡。”

詳見旋耳瘡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