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陽關 2017年0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膝陽關|Xiyangguan|Hsiyangkuan|Knee Yang Pass|GB33|33|VB33||G33|G33|GB33

膝陽關爲經穴名(Xīyángguān GB33)[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出《鍼灸甲乙經》。原名陽關[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備急千金要方》名關陽[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鍼灸大全》名足陽關[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近稱膝陽關[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別名寒府、陽陵、關陵,屬足少陽膽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膝即膝部,陽爲陰之對,指外側,關即機關,指膝關節,此穴在膝關節外側,故名膝陽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膝陽關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脛疼痛,屈伸不利,風寒溼痹,肌膚不仁,鶴膝風,腳氣,膝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髕腫痛攣急,現代又用膝陽關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腫痛,膝關節炎,股外側皮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等。

膝陽關穴的別名

寒府(《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張介賓注),足陽關(《鍼灸大全》),關陽(《備急千金要方》),關陵(《備急千金要方》),陽陵(《鍼灸大全》)。

出處

《鍼灸甲乙經》:陽關,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

穴名解

膝即膝部,陽爲陰之對,指外側,關即機關,指膝關節,此穴在膝關節外側,故名膝陽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陽,指人體的外側。關,關鍵之處。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後方,當膝關節外側,下肢之陽側,故名膝陽關。稱“膝”者,是區別於腰陽關而言。[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膝關節[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膝陽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膝陽關在膝外側,當陽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膝陽關位於膝部,股骨外上髁後上緣,股二頭肌腱與髂脛束之間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膝陽關位於膝外側,陽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邊緣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另說在陽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鍼灸資生經》);“在膝眼旁一寸”(《鍼灸集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膝陽關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膝陽關穴在膝關節的位置

膝陽關的位置

膝陽關穴在膝關節的位置

膝陽關的位置

膝陽關穴在膝關節的位置(肌肉)

膝陽關的位置

膝陽關穴在膝關節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膝陽關穴的取法

膝陽關位於膝部,股骨外上髁後上緣,股二頭肌腱與髂脛束之間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陽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處取穴。

側臥位,在陽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

膝陽關穴穴位解剖

膝陽關穴下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分佈有股外側皮神經末支。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有膝上外側動、靜脈。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後緣→腓腸肌外側頭前方[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皮膚→皮下組織→股二頭肌→腓腸肌外側頭[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外側皮神經和股後皮神經分佈;深層有坐骨神經肌支和膝上外側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末支和膝上外側動、靜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膝陽關穴的功效與作用

膝陽關有疏風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膝陽關具有疏利關節,祛風化溼的功效。

膝陽關是治療膝部腫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節、溫經散寒之功,治風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關節也[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膝陽關穴主治病證

膝陽關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脛疼痛,屈伸不利,風寒溼痹,肌膚不仁,鶴膝風,腳氣,膝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髕腫痛攣急,現代又用膝陽關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腫痛,膝關節炎,股外側皮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等。

膝陽關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脛疼痛、屈伸不利、風寒溼痹、肌膚不仁、鶴膝風、腳氣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膝陽關穴主治膝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膝陽關穴主治經脈病:半身不遂,膝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鶴膝風,腳氣。

現代又多用膝陽關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膝陽關主治膝腫痛,膕筋攣急、小腿麻木,膝關節炎,下肢癱瘓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1.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腳氣;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股外側皮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直刺0.8~1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局部有脹重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

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膝陽關穴的配伍

膝陽關配膝眼、陽陵泉,有利關節,通筋脈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炎。

膝陽關配內膝眼、犢鼻、陽陵泉、足三裏、梁丘,治膝關節腫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

膝陽關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膕筋攣急。

膝陽關配委中、承筋、承山、崑崙,治膕筋攣急[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膝陽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陽關主筋攣,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備急千金要方》:陽關、環跳、承筋,主脛痹不仁。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

《類經圖翼》:主治風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膝陽關穴研究進展

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令其膝關節屈曲。取膝陽關,局部常規消毒後,用1.5寸長毫針迅速針人皮下,由淺入深直刺約1寸。得氣後,拇指向前,示指向後大幅度捻鍼3~5次,繼而施行緊按慢提手法,待患者針刺部位上下出現熱感後,留針30 min。每日1次,5次爲一療程。治療時單側肘痛,取刺同側穴;雙側肘痛,取刺雙側穴。在留針期間,讓患者患肢適當地配合上舉,用力握拳,旋轉前臂,屈伸肘關節及揉按痛點,以助提高和觀察療效。共治療120例,顯效90例,有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爲92.5%。[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