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丸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吳茱萸丸

處方

吳茱萸、細辛、白茯苓(去皮)、獨活(去蘆)、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芎藭,各二兩。

炮製

上爲細末,以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腎經虛損,惡風多汗,面色浮腫,腰膝疼痛,形色憔悴,並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盬湯送下,日進二次。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蘭室祕藏》卷中:吳茱萸丸

別名

木香利隔丸(《蘭室祕藏》卷中)。

處方

木香 青皮各0.6克 白殭蠶 薑黃 澤瀉 柴胡各1.2克 當歸身 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 人蔘 橘皮 升麻 黃耆各2.4克 半夏3克 草豆蔻仁 吳茱萸各3.6克 麥芽面4.5克

製法

上爲細末,湯浸蒸餅爲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溫水送下,細嚼亦得。勿多飲湯,恐藥速下。

摘錄

《蘭室祕藏》卷中

《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

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桂心半兩,乾薑1分(炮裂,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芎半兩,人蔘3分(去蘆頭),細辛3分,真珠3分(細研),桃白皮1兩(銼)。

主治

大小便氣藥不利,脹滿,關格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薑、橘皮湯送下,日3次。以通利爲度。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

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乾薑半兩(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細辛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

主治

心腹俱冷,卒腹滿,短氣。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芍藥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旋復花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紫菀(去苗土)半兩,人蔘半兩,白朮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乾薑(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當歸(切,焙)半兩。

主治

寒疝心腹痛,或逆搶心,煩滿不得臥,惡風驚惕不食,變發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方出《聖惠》卷五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三

組成

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甘遂半兩(煨令微黃),甜葶藶3兩(隔紙炒令紫色),椒目1兩半(微炒去汗),赤茯苓1兩半,檳榔1兩,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

主治

水氣,心腹鼓脹,上氣喘息。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以利爲度。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半兩,乾薑(炮)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訶黎勒皮半兩,白礬灰半兩。

主治

久下痢赤白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粟米飲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半,乾薑(炮)1兩半,赤石脂2兩,陳曲(炒)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4兩,當歸(切,焙)4兩。

主治

冷痢下膿血,臍腹痛脹滿,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日2次。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

吳茱萸(炒)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草豆蔻(去皮)2兩,桂(去粗皮)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4兩,丁香3分,木香半兩。

主治

心藏積冷,疼痛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或煨生薑、橘皮煎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用煮陳曲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別名

茱萸礬石丸

組成

吳茱萸(瓦上炒)3分,胡椒半兩,人蔘半兩,當歸(銼,焙)半兩,甘草半兩(一半生用,一半紙裹5-7重,醋浸令透,火內慢煨乾,又浸,如此7遍),半夏1兩(用生薑4兩研汁,入沙罐子內,薑汁並水煮,候擘破看存2分白心,取半夏細研爲膏),白礬(燒存性)半兩。

主治

年深膈氣翻胃,飲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時時嘔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無時,夜吐輒至曉,日漸羸瘦,腹中痛楚,時復冷滑,或即閉結。

用法用量

每服7丸,桑、柳枝各21莖,銀器內煎湯吞下,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以半夏膏和丸,如稍硬,添薑汁爲丸,如梧桐子大。

用藥禁忌

忌諸毒物,惟可食油煎豬服脾軟飯。

附註

茱萸礬石丸(《普濟方》卷三十六引《衛生家寶》)。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四十六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6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半,桂(去粗皮)4兩,蓽撥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乾薑(炮)2兩,蓽澄茄2兩,胡椒(炒)2兩。

主治

脾虛吞酸嘔逆,腹痛泄瀉,不思飲食,腹脅膨脹。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附註

本方方名,《聖濟總錄》(文瑞樓本)作“茱萸丸”。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

吳茱萸(湯浸7遍,炒)1兩,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檳榔(銼)半兩。

主治

脾胃冷氣攻心腹,脹痛,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末,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經驗良方》

組成

吳茱萸4兩,甜葶藶2兩(炒),甘遂1兩(水煮)。

主治

水腫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晨、午、臨臥米飲送下。

製備方法

上焙乾,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