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 2016年08月29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胃脘痛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即胃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亦稱脘痛、心下痛,心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由於痛處近心窩部,所以古時亦稱心下痛或心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是指以胃脘部經常性疼痛爲主的病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出《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

症狀

上腹部近心窩處疼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病因病機

引起胃痛的原因,常見的有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寒兩種[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多因七情鬱結,勞累過度及飲食不節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辨證分型

有寒熱虛實之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亦有虛實錯雜,寒熱相兼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文獻有胃氣痛,肝胃氣痛,陰虛胃脘痛,氣鬱脘痛、火鬱胃脘痛、積熱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動脘痛,積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內傷胃脘痛等記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臨牀上,胃脘脹滿、噯氣頻作、痛連脅肋、嘔逆酸苦、苔薄白而脈弦者,多屬肝氣犯胃型,爲實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症見胃脘隱痛、按之略減、喜暖惡涼、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軟者,多屬脾胃虛寒型,屬虛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胃痛日久,可兼見口乾舌燥等胃陰不足證及胃痛如刺、吐血或便如柏油等瘀血凝滯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本病常見於胃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鍼灸治療

①體針

取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期門,均瀉;脾胃虛寒者加灸脾俞、胃俞、章門,均補;瘀血凝滯者加膈俞、三陰交;胃陰不足者加太溪;痛甚加梁丘、合谷;食積內停加建裏;胃熱加內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②耳針

取胃、肝、下腳端、神門、腦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每次選2~3穴,強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③拔罐法

在中脘或脾俞、胃俞等處於鍼灸後加拔火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適用於虛寒性胃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