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2016年07月15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胃痛:1.病證名;2.症狀名。

病證名·胃痛

胃痛(gastralgi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stomachach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由於痛處近心窩部,所以古時亦稱心下痛或心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亦稱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中醫藥學名詞》(2004):胃痛爲又稱“胃脘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是指以胃脘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胃痛又稱胃脘痛[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不適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急慢性胃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消化系潰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胃腸神經官能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胃粘膜脫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屬中醫“胃痛”範疇。

病因病機

胃痛病位在胃,而及於脾,與“真心痛”有本質不同,臨牀應加以區別。引起胃痛的原因,常見的有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寒兩種[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寒邪客胃:胃爲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熟水谷,寒邪客於胃中,凝而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

飲食不節:飢飽無常,或過食甘肥,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

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鬱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胃痛;

勞倦內傷:勞倦久病,脾胃虛弱,可致脾陽不振,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

氣滯血瘀:氣滯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作。

胃痛的症狀

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爲主要表現[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

臨牀上,胃脘脹滿、噯氣頻作、痛連脅肋、嘔逆酸苦、苔薄白而脈弦者,多屬肝氣犯胃型,爲實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症見胃脘隱痛、按之略減、喜暖惡涼、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軟者,多屬脾胃虛寒型,屬虛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胃痛日久,可兼見口乾舌燥等胃陰不足證及胃痛如刺、吐血或便如柏油等瘀血凝滯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辨證分型

胃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幾個方面,導致胃的氣機阻滯,胃氣失於和降,不通則痛而成。其病變部位在胃,與肝脾有關。臨牀辨證當分寒熱、虛實、氣血。一般以飲冷受寒而誘發,胃脘冷痛,得溫則舒者屬寒;脘痛灼熱、痛熱急迫者屬熱;脘痛且脹、噯氣則舒者屬氣滯;痛如針刺、痛有定處者屬血瘀;得食痛甚、拒按者屬實;得食痛減,喜按者屬虛;若噯腐吞酸,噁心厭食者屬食滯。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爲原則,並根據寒熱虛實證候,分別採取不同的治法。

實證

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惡寒喜暖,泛吐清水,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

飲食所傷: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嘔吐或矢氣後疼痛減輕,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

肝氣犯胃:胃脘脹滿,脘痛連脅,噯氣頻頻,心煩易怒,吞酸太息,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苔薄白,脈弦;

瘀血停滯:胃痛拒按,痛有定處,食後痛甚,或見嘔血便黑,舌質紫暗甚或有瘀斑點,脈細澀。

虛證

脾胃虛弱: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溫喜按,納差神疲,甚或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苔薄白,脈虛弱或遲緩。

胃痛·寒邪犯胃證

胃痛·寒邪犯胃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invading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寒邪襲胃,以胃脘冷痛,痛勢急劇,畏寒喜暖,得熱痛減,口不渴,喜熱飲,或嘔吐清水,畏寒肢冷,苔白,脈弦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食積證

胃痛·食積證(stomachache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飲食停滯胃腸,以脘腹痞脹,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或嘔吐餿食,腸鳴矢氣,瀉下不爽,臭如敗卵,苔厚膩,脈滑或沉實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肝氣犯胃證

胃痛·肝氣犯胃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肝氣鬱結,橫逆犯胃,以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太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鬱怒則痛甚,苔薄白,脈弦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肝胃鬱熱證

胃痛·肝胃鬱熱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肝氣鬱結,胃熱內盛,以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胃火熾盛證

胃痛·胃火熾盛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胃熱熾盛,氣機不利,以胃痛急迫或痞滿脹痛,嘈雜吐酸,心煩口乾,口苦,舌紅,苔黃或膩,脈數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瘀阻胃絡證

胃痛·瘀阻胃絡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stomach collatera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瘀血阻滯胃絡,以胃脘刺痛,痛處固定,拒按,或胃脘觸及包塊,或嘔血色暗成塊,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溼熱中阻證

胃痛·溼熱中阻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中阻,氣機不暢,以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口苦而黏,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納呆噁心,小溲色黃,大便不暢,苔黃膩,脈象滑數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痰溼內積證

胃痛·痰溼內積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amassment of phlegm-damp[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脾胃氣虛,痰溼內生,以胃脘疼痛,噁心,煩滿,吐酸,脈滑,苔膩等爲常見症的胃脘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脾胃陰虛證

胃痛·脾胃陰虛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脾胃陰虛,胃脘失養,以胃脘隱隱灼痛,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消瘦乏力,口渴思飲,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胃痛·脾胃虛寒證

胃痛·脾胃虛寒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脾胃陽虛,虛寒內生,以腹脹,食少,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無力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診斷要點

1、臨牀以胃脘部疼痛爲主症。

2、常伴有痞悶、噯氣、泛酸、嘈雜、噁心嘔吐,甚或吐血、便血等症。

3、發病常與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勞累受寒等有關。

4、X線胃腸鋇餐檢查、纖維胃鏡檢查,常可發現胃、十二指腸病變。

辨證論治

鍼灸治療效果良好。胃痛有時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鑑別。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症,應及時採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平時注意飲食規律,忌食刺激性食物。

邪客胃型

證見

胃痛暴作,畏寒喜溫,得溫痛減,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

散寒止痛。

方藥

1、 主方:良附丸(謝元慶《良方集腋》)加味處方:高良薑12克,香附10克,蓽拔10克,吳茱萸、陳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胃氣痛片,每次5片,早晚各服1次。

3、 單方驗方:蓽蔻散(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處方:蓽澄茄、白豆蔻各等份,共研細末,每次服1.5~3克。

飲食停滯

證見

脈弦滑。

治法

消食導滯。脘腹疼痛脹滿,噯腐吞酸,惡嘔,大便不暢。舌苔厚膩,

方藥

1、 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處方:神曲12克,山楂15克,萊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陳皮6克,枳實10克,連翹12克,布渣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保濟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3、 單方驗方:雞香散(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處方:雞內金、香木緣各10克,共研細末,每次服1~2克。

肝氣犯胃型

證見

胃脘脹痛,疼痛連脅,噯氣頻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脈弦。

治法

疏肝理氣和胃。

方藥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張介賓《景嶽全書》)處方:柴胡、枳殼、赤芍各12克,香附10克,鬱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⑴氣痛散,每次2克,每日3次。

⑵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2~3次。

3、 單方驗方:姜附散(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處方:薑黃18克,香附(炒)15克。共研細末,每次2~3克。

肝胃鬱熱型

證見

胃脘灼痛,痛熱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乾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治法

疏肝泄熱和胃。

方藥

1、主方:化肝煎(張介賓《景嶽全書》)處方:梔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陳皮6克,青皮10克,吳茱萸6克,黃連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叄九胃泰顆粒沖劑,每次1包,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柴胡公英湯(劉國普驗方)處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實12克,蒲公英30克,法半夏、黃芩各10克,砂仁6克(後下),甘草6克。水煎服。

瘀血停滯

證見

胃痛日久,痛有定處而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脈澀。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藥

1、 主方:失笑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丹蔘飲(吳謙《醫宗金鑑》)

加減

處方:蒲黃、五靈脂各10克,丹蔘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後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吐血或黑便者,可加三七末6克、白及15克。2、 中成藥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3次。3、單方驗方⑴五枯散(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2、單方驗方

瘀阻胃痛方(武漢市中醫院驗方)

處方:當歸、丹蔘、乳香、沒藥、白芍、甘草、海螵蛸各30克,共研爲末,每次8克,每日3次。

胃陰虧虛型

證見

胃脘灼痛,嘈雜似飢,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養陰益胃。

方藥

1、主方:一貫煎(魏之琇《柳洲醫話》)

加減

處方:北沙蔘15克,麥冬12克,生地黃15克,枸杞子12克,當歸6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珍珠層粉,每次2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⑴百合丹蔘湯(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處方:百合30克,丹蔘20克,水煎服。

⑵陰虧胃痛方(郭海峯《新中醫》1978.4)

處方:沙蔘、麥冬、天門冬、白芍各12克,糯稻根、太子參各15克,佛手9克,砂仁3克。水煎服。

脾胃虛寒型

證見

胃脘隱痛,泛吐清水,喜溫喜按,納差,便溏,神疲乏力,或畏寒肢冷。舌淡,脈細弱。

方藥

1、主方:黃芪建中湯(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加減處方:黃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朮12克,黨蔘15克,乾薑6克,木香6克(後下),大棗5枚。水煎服。

2、 中成藥

⑴胃乃安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

⑵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⑶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 單方驗方:虛寒胃痛方(於瑞珍等《山東中醫雜誌》1984.2)處方:黨蔘、黃芪各12克,乾薑10克,茯苓、白芍各2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溫中健脾。

其他療法

貼敷療法

⑴老生薑60克,蔥30克,搗爛炒熱,趁熱敷痛處。

⑵食鹽250克,炒熱用布包好,熱熨腹部,冷後再炒再熨,每次敷半小時。

埋線療法

以下叄組穴位輪流使用,用羊腸線埋植:

①足叄裏(左),胃俞透脾俞;

②中脘透上脘,足叄裏(右);

③下脘,靈臺,梁門。每次間隔20~30天。

鍼灸療法

艾灸

中脘,足叄裏,神厥。適用於虛寒性胃痛。

刺灸法

取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期門,均瀉;脾胃虛寒者加灸脾俞、胃俞、章門,均補;瘀血凝滯者加膈俞、三陰交;胃陰不足者加太溪;痛甚加梁丘、合谷;食積內停加建裏;胃熱加內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實證

治則 疏通瘀滯,和胃止痛

處方 中脘 內關 足三裏

方義 中脘爲胃之募穴,腑之所會,可以健運中州,調理氣機;內關寬胸解鬱,行氣止痛;足三裏乃足陽明胃經合穴,“合治內腑”可疏調胃氣,導滯止痛。

隨證配穴 寒邪犯胃—胃俞,飲食停滯—梁門,肝氣犯胃—太沖,氣滯血瘀—膈俞、公孫。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寒氣凝滯可溫鍼灸,或背俞拔火罐。

虛證

治則 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處方 中脘 脾俞 胃俞 足三裏

方義 脾胃虛弱,中陽不振,運化失職,升降失常,取胃之募穴中脘,健運中州,理氣止痛;配胃俞,俞募相合,和胃健脾;脾俞乃脾經背俞穴,溫運中焦;足三裏爲胃之合穴,調理脾胃,理氣止痛。

隨證配穴 虛寒甚—氣海、關元,胃陰不足、虛火上炎—內庭。

操作 毫針刺,補法,亦可溫鍼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穴位注射法

選穴 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選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或當歸注射液,穴位可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穴注射0.5ml。

耳針法

取胃、肝、下腳端、神門、腦等穴。每次選2~3穴,強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選穴 胃 脾 神門 交感 十二指腸 耳背脾

方法 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拔罐法

在中脘或脾俞、胃俞等處於鍼灸後加拔火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適用於虛寒性胃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飲食療法

⑴砂仁煲豬肚:豬肚250克,砂仁10克,共煲至豬肚爛熟,鹽調味服食。適用於肝氣犯胃型。

⑵豆腐石膏湯:生石膏30克,豆腐2塊,加適量水煲2小時,調味飲湯。適用於肝胃鬱熱型。

⑶百合糯米粥:百合30克,糯米60克,加水煲粥,粥將成加入冰糖適量,熔化後服食。適用於胃陰虧虛型。

⑷白胡椒煲豬肚:豬肚1個,白胡椒15克(打碎放豬肚內),把豬肚兩端用線紮緊,加適量水煲至豬肚爛熟,調味分次服食。適用於虛寒胃痛。

⑸田七燉雞蛋:叄七末5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叄七末和冰糖拌勻,隔水燉熟服食。適用於瘀血胃痛。

預防調護

⑴飲食有節,防止暴飲暴食,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

⑵儘量避免煩惱、憂慮,保持樂觀情緒。

症狀名·胃痛

胃痛爲症狀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也稱“胃脘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指胃或心下部位疼痛的症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