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泄瀉 2016年07月1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外感泄瀉(exogenous diarrhe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是指外感風寒暑溼熱邪引起的泄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見《症因脈治》卷四。包括外感風瀉、外感寒邪瀉、外感中暑瀉、外感中熱瀉、外感溼瀉,尚有肺燥作瀉亦屬外感[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外感泄瀉的病因病機

因感受外邪所致的泄瀉。

外感風瀉·外感泄瀉

外感風瀉指風邪入於腸胃而致的泄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症狀

主症爲惡風發熱,自汗頭汗,頭痛額疼,瀉下水谷或清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治療

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證者當散表,兼利小便[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可用柴胡防風湯調五苓散,幹葛防風湯調下六一散,防葛湯調胃苓散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外感寒邪瀉·外感泄瀉

外感寒邪瀉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辨證論治

如寒邪直中三陰經者,症見惡寒身痛,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脈多沉遲,宜用理中湯、真武湯等方;若腸胃有熱而寒邪外束,則瀉而惡寒、發熱、身痛、口渴、脈多浮,宜用羌活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外感中暑瀉·外感泄瀉

外感中暑瀉指感受暑溼所致的泄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症狀

《症因脈治》卷四:“中暑瀉之症,時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煩悶口渴,板齒乾焦,暴瀉糞水,腸鳴飧泄,痛瀉交作。”

治療

治宜清暑利溼[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脈虛細,體弱者,用藿香參桔煎;脈洪滑,熱重者,用黃連香薷飲;熱輕者,用木通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均調服六一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外感中熱瀉·外感泄瀉

外感中熱瀉指內有積熱,外中熱邪所致的泄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症因脈治》卷四:“中熱瀉之症,發熱口渴,脣乾齒燥,面赤煩躁,小便赤澀,小腹中一汛即瀉,一瀉即止,少頃復痛復瀉,肛門如火,糞色多黃。”

脈浮數者熱在表,宜柴葛芩連湯;脈沉數或數實者,裏熱重,宜家祕枳殼黃連湯,調六一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二便澀滯者,宜八正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外感溼瀉·外感泄瀉

外感溼瀉指溼邪外侵,脾氣不運所致的泄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

症狀

症見水瀉腸鳴,腹反不痛,或嘔而不渴,身重身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脈多濡軟,或細澀,或浮緩[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

治療

治宜燥溼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身熱身痛脈浮者,用敗毒散、羌活勝溼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

肺燥作瀉·外感泄瀉

肺燥作瀉指泄瀉由肺中燥火引起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87.

病因病機

《醫學傳燈·泄瀉》:“又有肺燥作瀉者,人所不知,秋傷於燥,內熱咳嗽,肺中之火無處可宣,傳於大腸,故令作瀉。”

治療

治宜清肺潤燥,用清金潤燥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8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