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泄瀉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泄瀉 中醫內科學 外感泄瀉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gǎn xiè xiè

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diarrh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外感泄瀉(exogenous diarrhea[1])爲病證名[2]。見《症因脈治》卷四。是指外感風寒暑溼熱邪引起的泄瀉[2]。包括外感風瀉外感寒邪瀉、外感中暑瀉外感中熱瀉外感溼瀉,尚有肺燥作瀉亦屬外感[2]

4 外感泄瀉病因病機

因感受外邪所致的泄瀉

5 外感風瀉

外感風瀉是指風邪入於腸胃而致的泄瀉[3]。主症爲惡風發熱自汗頭汗頭痛額疼,瀉下水谷或清水[3]

風瀉可見於西醫的腸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4]

5.1 外感風瀉症狀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

外感風瀉的主症爲惡風發熱自汗頭汗頭痛額疼,瀉下水谷或清水[4]

5.2 外感風瀉病因病機

外感風瀉風邪入於腸胃而致[4]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由春傷風,夏感溼,故其瀉暴”

醫學入門》卷四:“風瀉,……要知四季脾受風溫,亦名飧瀉。”

5.3 外感風瀉的治療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宜胃風湯。或瀉而風邪內縮,必汗之,宜桂枝麻黃湯。”

醫學入門》卷四:“春古蒼防湯、蒼芍湯,夏二香散,秋神術散,冬不換金正氣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湯、曲芎丸;帶血虛胃風湯。”

風瀉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證者當散表,兼利小便[4]。可用柴胡防風湯調五苓散幹葛防風湯調下六一散,防葛湯調胃苓散等方[4]

6 外感寒邪

外感寒邪瀉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瀉[5]

6.1 辨證論治

6.1.1 寒邪直中三陰

6.1.1.1 症狀

寒邪直中三陰經者,症見惡寒身痛,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脈多沉遲[5]

6.1.1.2 方藥治療

宜用理中湯真武湯等方[5]

6.1.2 腸胃有熱而寒邪外束

6.1.2.1 症狀

若腸胃有熱而寒邪外束,則瀉而惡寒發熱身痛口渴、脈多浮[5]

6.1.2.2 方藥治療

宜用羌活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方[5]

7 外感中暑瀉

外感中暑瀉指感受暑溼所致的泄瀉[5]

7.1 症狀

症因脈治》卷四:“中暑瀉之症,時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煩悶口渴板齒乾焦,暴瀉糞水,腸鳴飧泄,痛瀉交作。”

7.2 治療

治宜清暑利溼[5]。脈虛細,體弱者,用藿香參桔煎;脈洪滑,熱重者,用黃連香薷飲;熱輕者,用木通湯[5]。均調服六一散[5]

8 外感中熱瀉

外感中熱瀉指內有積熱,外中熱邪所致的泄瀉[5]

症因脈治》卷四:“中熱瀉之症,發熱口渴,脣乾齒燥,面赤煩躁小便赤澀小腹中一汛即瀉,一瀉即止,少頃復痛復瀉,肛門如火,糞色多黃。”

脈浮數者熱在表,宜柴葛芩連湯;脈沉數或數實者,裏熱重,宜家祕枳殼黃連湯,調六一散[5]。二便澀滯者,宜八正散[5]

9 外感溼瀉

外感溼瀉溼邪外侵,脾氣不運所致的泄瀉[6]

9.1 症狀

症見水瀉腸鳴,腹反不痛,或嘔而不渴,身重身痛[6]。脈多濡軟,或細澀,或浮緩[6]

9.2 治療

治宜燥溼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6]身熱身痛脈浮者,用敗毒散羌活勝溼湯[6]

10 肺燥作瀉

肺燥作瀉泄瀉由肺中燥火引起者[7]

10.1 病因病機

醫學傳燈·泄瀉》:“又有肺燥作瀉者,人所不知,秋傷於燥,內熱咳嗽,肺中之火無處可宣,傳於大腸,故令作瀉。”

10.2 治療

治宜清肺潤燥,用清金潤燥湯[7]

11 寒溼風寒)/寒溼困脾

泄瀉·寒溼證(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7])又稱寒溼泄瀉,是指感受寒溼,以泄瀉清稀,甚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7]

11.1 症狀

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並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痠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8][9]

11.2 證候分析

寒溼中阻,困遏脾陽外感寒溼風寒之邪,侵襲腸胃,或過食生冷,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清濁不分,飲食不化,傳導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溼內盛,腸胃氣機受阻,則腹痛腸鳴寒溼困脾,則脘悶食少。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痰痛,是風寒外束之徵。苔白膩,脈濡緩,爲寒溼內盛之象。[9][9]

11.3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溼[9]

散寒化溼止瀉[9]

11.4 寒溼風寒)型泄瀉的方藥治療

藿香正氣散[備註]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紫蘇白芷桔梗白朮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棗爲主方。方中藿香辛溫散寒,芳香化溼,是爲主藥白朮茯苓健脾除溼;陳皮厚朴大腹皮理氣消滿,疏利氣機紫蘇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溼。本方既能疏風散寒,又能化溼除滿,健脾寬中,調理脾胃,使溼濁內化,風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復,而泄瀉自止。若感受暑溼,或飲食不慎,引起泄瀉,可用純陽正氣丸,服用簡便,療效較好。[9]

表邪較重,可加荊芥防風以增疏風散寒的能力。如溼邪偏重,證見胸悶腹脹尿少,肢體倦怠,苔白膩者,可用胃苓湯[備註]胃苓湯(《丹溪心法》):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桂枝白朮澤瀉茯苓豬苓健脾燥溼,淡滲分利。[9]

11.5 寒溼風寒)型泄瀉鍼灸治療

11.5.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合谷等穴爲主[10]寒溼者加中脘氣海

11.5.2 方二

[11]

治法疏風散寒,和中化溼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合谷中脘天樞上巨虛

隨證配穴腹痛甚者,加神闕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加灸。

方義:合谷疏風散寒。中脘胃募腑會天樞大腸募上巨虛大腸下合穴,三穴相配,可疏調胃腸氣機,升清降濁。

11.6 寒溼風寒)型泄瀉艾灸治療

[12]

選穴:大腸俞神闕上巨虛大橫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欖大的艾炷,每穴5~7壯,待其將要燃盡皮膚灼熱感時移除,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瀉症狀消失後再鞏固2~3次。

11.7 寒溼風寒)型泄瀉推拿療法

[13]

選穴: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裏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用沉着緩慢的一指禪推法中脘開始緩慢向下移至氣海關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摩法逆時針摩腹,時間大約8分鐘。患者俯臥位,用左右結構㨰法沿脊柱兩旁從脾俞大腸俞治療,每穴約1分鐘。輕柔地按揉氣海關元足三裏穴,每穴約2分鐘,在氣海穴治療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

11.8 寒溼風寒)型泄瀉的飲食療

11.8.1 推薦食材

乾薑高良薑紅棗紅糖生薑胡椒[13]

11.8.2 推薦食療

[13]

1.薑茶飲(《聖濟總錄》):綠茶10g,乾薑3g。乾薑切絲,與綠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片刻。趁熱頻服飲用。

2.乾薑粥(《壽世青編》):乾薑高良薑各3g,粳米50~100g。水煎乾薑高良薑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溫熱服。

3.生薑胡椒紅糖水(《中國藥膳學》):生薑10g,胡椒10粒,紅糖適量。生薑切片胡椒搗碎,與紅糖一同水煎飲用。

12 溼熱/暑溼/腸腑溼熱/溼熱蘊結/溼熱傷中

泄瀉·溼熱蘊結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3])又稱溼熱泄瀉,是指感受溼熱,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13]

泄瀉·暑溼證(diarrhea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13])又稱暑溼泄瀉,是指盛夏感受暑溼,以腹痛泄瀉,瀉下如水,暴急量多,糞色黃褐,發熱心煩胸悶脘痞,泛惡納呆,汗出面垢口渴尿赤,舌紅,苔黃厚膩,脈濡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13]

12.1 症狀

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13][13]

12.2 證候分析

溼熱阻滯,腸腑傳導失常:溼熱之邪,或夏令暑溼傷及腸胃,傳化失常,而發生泄瀉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腸中有熱,故瀉下急迫。溼熱互結,則瀉而不爽。溼熱下注,故肛門灼熱,糞便色黃褐而臭,小便短黃。煩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均爲溼熱內盛之徵。[13][13]

12.3 治法

清熱利溼[13]

12.4 溼熱暑溼)型泄瀉的方藥治療

葛根芩連湯[備註]葛根芩連湯(《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加味。方中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溼葛根解肌清熱,升清止瀉。可加銀花助其清熱之力;茯苓木通車前子增強利溼之效,使其溼熱分消,則泄瀉可止。[13]

溼邪偏重,證見胸腹滿悶,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合平胃散[備註]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蒼朮厚朴橘皮甘草生薑大棗燥溼寬中。挾食滯者宜加神曲麥芽山楂消食化滯。夏季盛暑之時,發生泄瀉,證見泄瀉如水,自汗面垢,煩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葉等藥,以清暑化溼[13]

12.5 溼熱暑溼)型泄瀉鍼灸治療

12.5.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合谷等穴爲主[13]溼熱者加曲池內庭[13]

12.5.2 方二

治則:除溼導滯,疏調腸胃

選穴:天樞 陰陵泉 上巨虛

方義:天樞大腸募穴,調理胃腸傳導功能陰陵泉脾經合穴,疏調脾氣健脾利溼上巨虛大腸下合穴,通調胃腸氣機,運化溼滯。

隨證配穴:熱甚—內庭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12.5.3 方三

[13]

治法清熱利溼,調和腸胃。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合谷內庭中脘天樞足三裏金津、玉液委中

隨證配穴腹痛發熱甚者,加曲池大椎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金津、玉液委中刺絡出血

方義:中脘天樞足三裏調和胃氣機,升清降濁。合谷內庭清瀉胃腸溼熱金津、玉液委中刺絡出血,使熱隨血去。

12.6 溼熱暑溼)型泄瀉艾灸治療

[13]

選穴:天樞陰陵泉合谷下巨虛

灸法艾條迴旋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灸至泄瀉症狀消失後再鞏固2~3次。

12.7 溼熱暑溼)型泄瀉推拿療法

[13]

選穴:大腸俞長強脾俞胃俞天樞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用左右結構㨰法沿脊柱兩旁的膀胱經脾俞大腸俞治療,每穴約1分鐘,後再在每穴上施以點按法,每穴操作1分鐘,以酸脹感爲度。在胃腸部施用摩法摩法以逆時針方向進行。

12.8 溼熱暑溼)型泄瀉的飲食療

12.8.1 推薦食材

馬齒莧薏苡仁粳米、莽麥、小麥麩山藥[13]

12.8.2 推薦食療

[13]

1.三寶粥(《醫學衷中參西錄》):生山藥30g,三七6g,鴉膽子50枚。將山藥末放入鍋中,加涼水4盅,調和山藥末煮粥。煮時,不住以箸攪汁,一兩沸即熟,約得粥一大碗。即用其送服三七末、鴉膽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

2.馬齒莧粥(《太平聖惠方》):馬齒莧150g,粳米100g。馬齒莧洗乾淨,切成碎段備用。馬齒莧粳米加水同煮,旺火燒沸,改用小火煮至粥成。不加鹽、醋,空腹淡食。

3.小麥麩餅(《本草拾遺》):小麥麩100g,麪粉100g,食鹽適量。小麥麩麪粉放入盆中,加鹽水和麪,做餅食。

13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13][14])爲病名[15]。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15],又稱下利(漢唐時期)[15]。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爲主要表現的疾病[15]。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15]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15]

西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徵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15][16]

泄瀉現常分爲外感泄瀉內傷泄瀉久瀉等進行辨治,詳見泄瀉條。

14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6.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87.
  8. ^ [8]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9. ^ [9]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70.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11. ^ [11]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12. ^ [12]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13. ^ [13]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14. ^ [1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5.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16. ^ [16]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6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