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酸 2016年02月2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吞酸爲症狀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76.。見《諸病源候論·脾胃病諸候》。又稱咽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76.。指酸水自胃中上至咽喉,不及吐出而下嚥,並可感覺到酸味刺激性的表現[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醫林繩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於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吐出而嚥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壽世保元·吞酸》:“飲食入胃,被溼熱鬱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證治匯補·吞酸章》:“吞酸爲中氣不舒,痰涎鬱滯,須先用開發疏暢之品。”

吞酸治法同吐酸:

因宿食所致者,常兼見氣悶飽脹,噯氣腐臭等,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術丸、八味平胃散、乾薑丸等方;若從熱化,則宜梔連二陳湯、咽醋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有因肝鬱犯胃,溼鬱化熱所致者,症見兩脅刺痛,口苦咽乾,心煩吐酸,脈弦數,治宜泄肝清火,用逍遙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有因脾胃虛寒所致者,症見面色萎黃,飲食減少,苔白,脈弦細,治宜溫養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溫胃飲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