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 2010年02月2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鐵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Fe,它的原子序數是26,是最常用的金屬。它是過渡金屬的一種。

鐵的特性

錳 - - 鈷
 


 
鐵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週期表
總體特性
名稱, 符號, 序號 鐵、Fe、26
系列 過渡金屬
族, 週期, 元素分區 8族, 4, d
密度、硬度 7874 kg/m3、4.0
顏色和外表

帶藍的淺灰色

鐵離子(II):黃綠色,鐵離子(III):黃褐色

地殼含量 4.7%
原子屬性
原子量 55.845 原子量單位
原子半徑(計算值) 140(156)pm
共價半徑 125 pm
範德華半徑 無數據
價電子排布 [氬]3d64s2
電子在每能級的排布 2,8,14,2
氧化價(氧化物) 2,3,4,6(兩性的)
晶體結構 體心立方晶格
物理屬性
物質狀態 固態,磁性
熔點 1808 K(1535 ℃)
沸點 3023 K(2750 ℃)
摩爾體積 4.09 ×10-6m3/mol
汽化熱 349.6 kJ/mol
熔化熱 13.8 kJ/mol
蒸氣壓 7.05 帕(692.73K)
聲速 4910 m/s(293.15K)
其他性質
電負性 1.83(鮑林標度)
比熱 440 J/(kg•K)
電導率 9.93×106/(米歐姆)
熱導率 80.2 W/(m•K)
第一電離能 762.5 kJ/mol
第二電離能 1561.9 kJ/mol
第三電離能 2957 kJ/mol
第四電離能 5290 kJ/mol
最穩定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衰變模式 衰變能量
MeV
衰變產物
54Fe 5.8 % 穩定
55Fe 人造 2.73年 電子捕獲 0.231 55Mn
56Fe 91.72 % 穩定
57Fe 2.2 % 穩定
58Fe 0.28 % 穩定
59Fe 人造 44.503天 β衰變 1.565 59Co
60Fe 人造 1.5×106 β衰變 3.978 60Co
在沒有特別註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是
國際標準基準單位單位和標準氣溫和氣壓

性狀

鐵是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硬而有延展性,熔點爲1535℃,沸點爲3000℃,有很強的鐵磁性,並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導熱性。不過鐵最易受到氧化影響,暴露在氧氣中很易出現鏽蝕的現象。

發現

鐵是古代就已知的金屬之一。鐵礦石是地殼主要組成成分之一,鐵在自然界中分佈極爲廣泛,但人類發現和利用鐵卻比黃金和銅要遲。首先是由於天然的單質狀態的鐵在地球上非常稀少,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鏽,加上它的熔點(1812K)又比銅(1356K)高得多,就使得它比銅難於熔鍊。人類最早發現的鐵是從天空落下來的隕石,隕石中含鐵的百分比很高,是鐵和鎳、鈷等金屬的混合物,在融化鐵礦石的方法尚未問世,人類不可能大量獲得生鐵的時候,鐵一直被視爲一種帶有神祕性的最珍貴的金屬。

1973年在中國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鐵刃青銅鉞,經科學鑑定,證明該鐵刃是用隕鐵鍛成的,表明中國認識鐵的歷史已經超過3300年:已經熟悉了鐵的鍛造性能、識別了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掌握了把鐵鑄在銅兵器的刃部以加強銅的堅韌性的特殊工藝。隨着青銅熔鍊技術的成熟,逐漸爲鐵的冶煉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以往的出土資料證明,中國最早人工冶煉的鐵是在春秋戰國之交的時期出現的。江蘇六合縣春秋墓出土的鐵條、鐵丸和河南洛陽戰國早期灰坑出土的鐵錛,均能確定是迄今爲止中國最早的生鐵工具。2004年6月,文物專家們對新發現的西藏堆龍德慶縣嘎衝村遺址進行調查勘探時,首次在這個距今約爲3000年至3400年的遺址中發現了藏族先民早期冶煉的鐵塊,標誌着這一時期的藏族先民便已從青銅器時代逐步邁入鐵器時代。經實地勘探,考古專家不僅在遺址地層斷面周圍發現了金屬冶煉時使用的陶製器具,殘鐵塊、鐵渣子、獸骨、木炭、灰燼、房屋遺址等遺物,同時還發現了各種原始陶片、打製石器,是西藏首次發現的金石器並用時代文化遺址。此前在西藏曲貢遺址出土的銅器,標誌着藏族先民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後便跨入了青銅器時代,而嘎衝遺址發現的鐵塊,儘管可能是早期不太成熟的冶金技術產物,但卻是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的重要物證。這一重要考古發現表明,中國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可能不晚於以往公認的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赫梯王國(大約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

生鐵冶煉技術的出現對封建社會的作用與蒸汽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可以媲美。

鐵的發現和大規模使用,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光輝里程碑,它把人類從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帶到了鐵器時代,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至今鐵仍然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礎,人類進步所必不可少的金屬材料。

名稱由來

鐵,化學符號Fe的來源是拉丁文名稱Ferrum。

分佈

鐵是地球上分佈最廣的金屬之一。約佔地殼質量的5.1%,居元素分佈序列中的第四位,僅次於氧、硅和鋁。

在自然界,遊離態的鐵只能從隕石中找到,分佈在地殼中的 鐵都以化合物的狀態存在。鐵的主要礦石有:赤鐵礦Fe2O3,含鐵量在50%~60%之間;磁鐵礦Fe3O4,含鐵量60%以上,有磁性,此外還有褐鐵礦Fe2O3•nH2O、菱鐵礦FeCO3和黃鐵礦FeS2,它們的含鐵量低一些,但比較容易冶煉。中國的鐵礦資源非常豐富,著名的產地有湖北大冶、東北鞍山等。

製備

單質鐵的製備一般採用冶煉法。以赤鐵礦(Fe2O3)和磁鐵礦(Fe3O4)爲原料,與焦炭和助溶劑在熔礦爐內反應,焦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與過量的焦炭接觸就生成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和礦石內的氧化鐵作用就生成金屬鐵。

以上反應都是可逆反應,所產生的一氧化碳濃度越大越好,要使反應進行完全必須在800度以上進行。

化學純的鐵是用氫氣還原純氧化鐵來製取,也可由羧基合鐵來製取,也可由羧基合鐵熱分解來得到純鐵。

用途

在我們的生活裏,鐵可以算是最有用、最廉價、最豐富、最重的金屬。工農業生產中,鐵是最重要的基本結構材料,鐵合金用途廣泛;國防和戰爭更是鋼鐵的較量,鋼鐵的年產量代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

對於人體,鐵是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十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中,鐵無論在重要性上還是在數量上,都居於首位。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全身含有3克多鐵,相當於一顆小鐵釘的質量。人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就是鐵的配合物,它具有固定氧和輸送氧的功能。人體缺鐵會引起貧血症。只要不偏食,不大出血,成年人一般不會缺鐵。

所謂煤氣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也是由於血紅素中鐵原子核心被一氧化碳氣體分子緊緊地包圍住,喪失了吸收氧分子的能力,使人窒息中毒而死亡。

鐵還是植物製造葉綠素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如果一盆花缺少鐵,花就會失去顏色和芳香,葉子也發黃枯萎。一般土壤中也含有不少鐵的化合物。

世界10大鐵礦產國

年產量(千公噸)

國名 1977 1982 1987 1992
中國 62992.1 107320.0 161430.0 194000.0
巴西 84645.7 90243.1 134105.0 114600.0
澳大利亞 93090.6 84949.8 101748.0 117170.0
俄羅斯 230262.8 236762.8 250748.0 82500.0
烏克蘭 - - - 75700.0
美國 54872.0 34875.0 47648.0 55593.0
印度 40983.3 39622.0 51018.0 54000.0
加拿大 54548.2 34478.3 37702.0 34136.0
南非 25652.6 23785.4 22008.0 28226.0
委內瑞拉 13949.8 10849.4 17782.0 22000.0
十國小計 660997.0 662885.9 824315.0 809325.0
全球總計 830708.7 819234.0 949440.0 929754.0

世界10大鐵消費國之消費量

單位:千公噸

國別 1977 1982 1987 1992
中國 125812.0 110772.0 173528.0 209593.0
前蘇聯 198160.0 201574.0 205434.0 171912.0
日本 115240.0 122172.0 112451.0 127413.0
美國 111901.0 47505.0 58747.0 64810.0
德國 47503.0 42935.0 44126.0 43177.0
巴西 18001.0 12703.0 39368.0 36497.0
韓國 4376.0 12334.0 16487.0 28730.0
法國 36691.0 28776.0 22882.0 22492.0
英國 19693.0 11041.0 18290.0 18578.0
比利時 24200.0 18613.0 18382.0 19420.0
10大國總計 701577.0 608425.0 709695.0 742662.0
全球總計 891288.0 818067.0 880515.0 959609.0

醫學化驗[參考資料] . "《新編臨牀檢驗與檢查手冊》". [參考資料] . "《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

英文名

iron

別名

全血鐵;Fe

正常值

男:788~1003μmol/L (44~56mg/dl) ;女:752~859μmol/L (42~48mg/dl)

化驗結果意義

(1)增多: ①生理性變化:新生兒、高山地區居民、劇烈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超力型人等。 ②病理性變化: A.紅細胞增多症(繼發性或相對性):大量脫水所致血液濃縮(劇烈嘔吐、頻繁腹瀉、多汗、多尿、嚴重灼燒、長期禁食者)、機體長期缺氧(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慢性高山病、嚴重肺氣腫)、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B.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2)減少: ①生理性變化:妊娠中、後期的稀血癥。 ②病理性變化: A.失血性貧血:內臟出血、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B.溶血性貧血: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蠶豆病、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貧血、先天性溶血性黃疸等),後天獲得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紅細胞碎片綜合徵、藥物性溶血性貧血:奎寧、奎尼丁、非那西丁等,藥物性溶血性貧血:苯、鉛、砷等,感染性溶血性貧血)等。 C.造血不良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化驗取材

血液

化驗方法

血液無機物測定

化驗類別

血液生化檢查

血液無機物測定

再生障礙性貧血

相關疾病

一氧化碳中毒 地中海貧血 缺鐵性貧血 肺氣腫 多汗 脫水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