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 2015年10月2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太陰:1.經絡名;2.經穴別名;3.經外奇穴名;4.小兒面部望診部位;5. 推拿穴名。

經絡名·太陰

太陰爲經絡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見《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分手、足太陰,與陽明互爲表裏(包括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與陽明經互爲表裏[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 [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有陰氣旺盛的含義[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太陰經是多氣少血的經脈,在治療上,可以出氣,不可傷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因爲其位於三條陰經的最表層,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有“太陰爲開”之說[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經穴別名·太陰

太陰爲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三陰交·太陰

太陰指三陰交[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出《備急千金要方》。

三陰交爲經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三陰:指足三陰;交:交會。此穴系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之交會穴,故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際。正坐垂足或仰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踇長屈肌。有健脾理血,益腎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胸腹脹滿、腹痛腸鳴、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痃癖、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癥瘕、血崩、血暈、死胎、惡露不止,陰莖痛、小便不利、遺精白濁、七疝、癲癇、癡呆、不眠;瘡瘍、癮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腎炎、腎盂腎炎、尿瀦留、尿失禁、遺尿、性功能減退、高血壓、神經衰弱、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等。一般直刺1.0~1.5寸。系回陽九針穴之一。可灸。實驗研究:①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患兒的三陰交、足三裏等穴,可使原來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活性迅速升高。②針刺照海、三陰交等穴位,可引起輸尿管蠕動加強,對於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礙病人,可促使其排尿功能恢復正常,並可使急慢性腎炎患者排尿量明顯增加;在慢性輸尿管瘻的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促進排尿作用。③對妊娠7~8個月的胎位異常者,艾灸三陰交,能使腹壁鬆弛,胎動活躍,有助於矯正胎位。④在針麻施行胃大部切除術中,有較好的抗切皮痛和松肌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

三陰交[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

中都·太陰

太陰指中都[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見《外臺祕要》。“太”,一作“大”[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中都爲經穴名(Zhōngdū LR6)[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出《鍼灸甲乙經》。代號LR6[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別名中郄、太陰[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屬足厥陰肝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本經郄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中,中間;都,聚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穴在小腿內側中間,爲足厥陰經氣深聚之處,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位置

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位於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及大隱靜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功能主治

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主治肝腎、少腹等疾患。如疝氣、遺精、崩漏、產後惡露不盡、少腹滿痛、腸澼、手足拘急、腳脛枯瘦、溼痹、脛內廉紅腫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性肝炎、下肢神經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少腹痛,遺精,瀉痢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刺灸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沿皮刺0.3~0.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經外奇穴名·太陰

太陰爲經外奇穴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出《外臺祕要》。位於小腿脛側,內踝上緣上8寸,脛骨內側面後緣凹陷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左右計2穴。主治腳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一般灸3~7壯[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直刺0.5~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小兒面部望診部位·太陰

太陰爲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即文臺外側稍上之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奇效良方》:“太陰上紅脈現,傷寒之候,主壯熱鼻塞。”

推拿穴位名·太陰  

太陰爲推拿穴位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出陳氏《小兒按摩經》。即右側太陽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能發汗或止汗[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保赤推拿法·分推太陽穴太陰穴法》:“太陰穴在右眉外梢。”《幼科鐵鏡·面各穴圖》:“太陰,女重揉此穴發汗,男揉此止汗。”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