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處方

蜀椒70克 芍藥30克 當歸 半夏 甘草 桂心 人蔘 茯苓各60克 蜜600毫升 生薑汁300毫升

功能主治

益氣養血,溫中散寒;治產後氣血兩虛,感寒心痛。

用法用量

上十味,除蜜與生薑汁外,以水5.4升,煮椒令沸,然後納諸藥,煮取1.5升,去滓,內薑汁及蜜,煎取1.8升,一服300毫升,漸加至360毫升。

注意

禁勿冷食。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聖濟總錄》卷四十

方名

蜀椒湯

組成

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1分,烏梅7枚(去核,熬)。

主治

霍亂轉筋。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盞,煎取1盞,再入蜜1匙頭,煎2沸,空腹頓服之。老人亦可服。

《聖濟總錄》卷一二○

方名

蜀椒湯

別名

蜀椒散

組成

蜀椒(去閉口及目,炒出汗)30粒,莽草(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菖蒲半兩,牛膝(去苗,焙)半兩,枳殼根皮(銼,焙)半兩。

主治

風齒痛不可忍;及牙齒動搖疼痛。

用法用量

以水3盞,煎3-5沸,熱漱冷吐。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附註

蜀椒散(原書卷一二一)。

《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方名

蜀椒湯

組成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乾薑(炮)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1分,山芋3分,細辛(去苗葉)半兩,石斛(去根)1分,山茱萸半兩,杏仁50粒(去皮尖雙仁,炒,研),麻黃(去根節)半兩,白附子(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

鼻塞,氣息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外臺》卷三十四引《經心錄》

方名

蜀椒湯

組成

蜀椒2合(汗),芍藥3兩,半夏(洗)2兩,當歸2兩,桂心2兩,人蔘2兩,甘草(炙)2兩,生薑汁5合,蜜1升,茯苓2兩。

主治

產後心痛屬大寒者。

用法用量

先以水9升煮椒令沸,下諸藥,煮取2升半,去滓;下薑汁、蜜等更煎,取3升,1服5合,漸至6合,服盡爲止。

製備方法

上切。

用藥禁忌

勿食冷物。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產後心腹痛總宜溫理血氣,內補當歸建中專和營解邪,產後恆宜服之。此以本氣虛寒,故於方中加入蜀椒、人蔘、茯苓、半夏溫散胃家痰氣,生薑用汁取其迅速,蜜代飴、棗,不獨安中,兼滋桂心、半夏之燥也。

《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方名

蜀椒湯

組成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分,鹽(研)1分,土蜂房1分。

主治

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3盞,入蔥白3寸拍破,煎10餘沸,熱漱冷吐,1日3-5次。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醫心方》卷十引《經心方》

方名

蜀椒湯

組成

吳茱萸1升,當歸1兩,芍藥1兩,黃芩1兩,蜀椒2合。

主治

寒疝痛,腹脹奔胸。

用法用量

上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普濟方》卷六十九

方名

蜀椒湯

組成

蜀椒2兩,莽草2兩,雀李根2兩,獨活2兩,細辛1兩,芎1兩,防風1兩。

主治

頭面風,口齒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2升半,煮3-5沸,去滓,熱含冷吐,更含之,勿咽汁。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方名

蜀椒湯

組成

蜀椒4升。

功效

消赤腫。

主治

腳氣腫攣。

用法用量

以水4鬥,煮取3鬥半,甕盛,下著火暖之,懸板爲橋,去湯上2寸許,以腳蹋板柱腳坐,四周以棉絮密塞,勿令泄氣,若天冷即出入被,以粉摩之一食久,更入甕,下火不絕,勿使湯冷。如此消息,不過7日,得伸展多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