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2010年03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成人一般每天需要睡眠7~9小時,嬰兒需要18~20小時,小兒需要12~14小時,而老人僅需5~7小時。

睡眠時生理活動的變化

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和必要的生理過程。通過睡眠能使機體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然後保持良好的覺醒狀態以提高工作效率。

睡眠時許多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一般表現爲:①嗅、視、聽、觸等感覺功能減退;②骨骼肌的肌緊張降低,腱反射減弱;③出現一系列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例如,瞳孔縮小、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尿量減少、代謝率降低、體溫下降、發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而唾液分泌減少等。

睡眠的時相

上述睡眠時的表現,實際是睡眠時慢波睡眠時相的表現;這些表現是一般所熟悉的睡眠狀態,在這一時相中腦電波呈現慢波(即δ波)。通過對睡眠時持續的腦電圖觀察,發現睡眠過程中在慢波睡眠之間還間斷地出現快波睡眠時相。快波睡眠時腦電波呈現快波,由於腦電波表現與慢波睡眠時表現非常異樣,因此被稱爲異相睡眠;又由於快波睡眠時常伴有快速眼球運動,因此又被稱爲快速眼球運動睡眠。在快波睡眠時相出現時,各種感覺功能進一步減退,肌肉緊張性進一步降低而處於幾乎完全鬆弛的狀態;但不時可出現間斷的陣發性表現,例如眼球快速運動、部分肢體抽動、心率和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而不規則。由於這種陣發性表現,快波睡眠常可促使心絞痛發作或呼吸衰竭發作,因此臨牀上對此引起重視。

慢波睡眠與快波睡眠是兩個能相互轉化的時相。睡眠一開始,一般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後就轉入快波睡眠,快波睡眠20~30分鐘後又轉入慢波睡眠,如此反覆進行。在整個睡眠過程中,這種反覆轉化約4~5次,越接近睡眠後期快波睡眠持續時間逐漸加長。在成年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直接轉爲覺醒狀態,但入睡時一般只能先進入慢波睡眠再轉成快波睡眠。在快波睡眠期間,如果將被試者喚醒,他往往會講述正在做夢;在慢波睡眠期間被喚醒,較少會講述正在做夢。因此,做夢看來是快波睡眠的特徵之一。

實驗觀察到,在慢波睡眠期間生長激素分泌明顯增高,轉入異相睡眠或覺醒後,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所以,有人認爲慢波睡眠有利於體力恢復和促進生長。實驗還觀察到,在快波睡眠期間,腦內的蛋白質合成加快;因此認爲,快波睡眠有利於精力恢復並能促進記憶功能。

睡眠發生的機制

睡眠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內部發生了一個主動過程而造成的,中樞內存在着產生睡眠的中樞。實驗觀察到,在腦橋中部離斷腦幹可以增加大腦皮層的覺醒活動,動物處在長期覺醒狀態而很少睡眠;如果用低頻電刺激來刺激腦幹尾端,可引致腦電慢波的出現。由此認爲,在腦幹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腦電出現慢波的中樞;這一中樞向上傳導可作用於大腦皮層,與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的作用相對抗,從而調節着睡眠與覺醒的相互轉化。

由於中樞神經遞質研究工作的發展,有人把睡眠的發生機制與不同的中樞遞質系統功能聯繫了起來。有實驗支持這樣一種假說:慢波睡眠主要與腦幹內5-羥色胺遞質系統活動有關,異相睡眠主要與腦幹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遞質系統功能有關。選擇性破壞中縫核上部(5-羥色胺遞質系統),慢波睡眠就明顯減少;選擇性破壞中縫核下部(5-羥色胺遞質系統),則異相睡眠受到嚴重抑制,而慢波睡眠所受影響較少;選擇性破壞藍斑下部(去甲腎上腺素遞質系統),則異相睡眠也減少。由此設想,中縫核5-羥色胺遞質系統與睡眠的關係很大,可能就是產生睡眠的中樞結構。中縫核上部與慢波睡眠的發生有關,中縫核下部能作用於藍斑下部從而觸發異相睡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