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子 2009年1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全國中草藥彙編》:石龍子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別名

四腳蛇、草龍

來源

石龍子科動物銅石龍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屬其它種石龍子的活體或乾燥全體。春夏秋皆可捕,曬乾或烘乾。

性味

鹹,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鎮痙祛風。用於淋巴結結核,乳癌,肺癰,癲癇,風溼皮膚髮癢及瘡毒。

用法用量

0.5~1錢。作散劑或熬膏。

備註

(1)同屬動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藥用。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石龍子

出處

出自1.《本經》。

2.陶弘景:石龍子,其類有四種,一大形純黃色爲蛇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次似蛇醫,小形長尾,見人不動,名龍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愛,名斷蜴,並不螫人。一種喜緣籬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嘗聞中人。

2.《綱目》:諸說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種,有山石、草澤、屋壁三者之異,《本經》惟用石龍,後人但稱蜥蜴,實一物也。且生山石間,正與石龍、山龍之名相合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英文名

Chinese Skink

別名

蜥易、易蜴、蜥蜴、山龍子、守宮、石蜴、豬蛇婆、四腳蛇、五寸棍

來源

藥材基源:爲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或藍尾石龍子除去內臟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

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捕捉,處死,除內臟,置通風處乾燥。

原形態

1.石龍子,頭體頭103-125mm,尾長144-189mm。眶上鱗第2枚顯着大於第1枚;額頂鱗發達,彼此相切,有上鼻鱗;無後鼻鱗;第2列下顳鱗楔形,後頦鱗前、後2枚。耳孔前緣有2-3個瓣突,鼓膜深陷。體較粗壯,環體中段鱗22-24行;肛前具1對大鱗;尾下正中行鱗擴大。前、後肢貼體相向時不相遇,指、趾側扁掌足冰粒鱗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欖色;頭部棕色;頸側及體側紅棕色,雄性更爲顯着,體側有分散的黑斑點;腹面白色。幼體背面黑灰色,有3條淺黃色縱紋向後直達尾部,隨個體成長而消失或隱約可見。雄性顳部顯着隆腫。

2.藍尾石龍子,頭體長70-90mm,尾長130-160mm,吻端頓圓;上鼻鱗1對,左右相切,無後鼻鱗,前額鱗1對,不相切;額鼻鱗與額鱗相接,左右頂鱗爲間頂鱗所隔開,頰鱗2,眶上鱗4,耳孔前緣有2-3枚錐狀鱗,上脣鱗7,後頦鱗1枚,體鱗平滑,環體中段鱗26-28;肛前鱗2,股後緣有1簇大鱗,雄性肛側各有1棱鱗。背面深黑色,有5條黃色縱紋,正中條在頂鱗分叉向前達吻部,其餘分別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後沿體側達尾部,在尾後端淺縱紋消失。尾部爲藍色,腹面色淺。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活於海拔200-1000m的山區、平原耕作區、開闊地、住宅、路旁雜草亂石堆中捕食昆蟲。

2.生活於海拔600-1500m左右山間路旁雜草間。捕食昆蟲。

資源分佈:1.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2.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栽培

本品野生。

藥理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細胞的呼吸;體內試驗,可延長移植腫瘤動物的壽命。

炮製

捕得後處死,割除內臟,洗淨,置通風處乾燥,或曬乾。

性味

味鹹;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破結散瘀;解毒。主癃閉;石淋;小便不利;惡瘡;臁瘡;瘰癧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塗;或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本經》: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綱目》:消水飲陰,滑竅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藥志》: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溼,皮膚髮癢及瘡毒。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