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 2015年07月22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三消爲病名:1.內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稱;2.兒科消上、消肌、消濁的合稱。

內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稱·三消

三消亦稱三痟,爲內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腎。……一則飲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則喫食多而飲水少,小便少而黃赤者,痟中也。三則飲水隨飲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痟腎也。”《丹溪心法》分三消爲上消、中消、下消,《景嶽全書·雜證謨》謂: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燻炙而然,故又謂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爲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爲淋爲濁,如《景嶽全書·雜證謨》:“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燻炙而然。故又謂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爲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爲淋爲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痟也。”

上消

上消爲病名,消渴的一種。又稱膈消、消心。《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鬲消病也。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本病以大渴引飲爲主症,或見小便甜。多因心肺火熾所致。治法宜以清心肺爲主。可兼清其胃。方用消渴方、麥門冬飲子、二冬湯、人蔘白虎湯、止消潤燥湯等。亦可因命火上浮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 。《醫碥·消渴論》:“下焦命門火不歸元,游上肺則爲上消。……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燻蒸,俾肺受溼潤之氣而渴疾愈矣。”

中消

中消爲病名,又稱消中、痟中、消脾。《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中消者胃也,渴而飲食多,小便黃。”本病以善飢多食,形體消瘦爲主要症狀,或見小便甜,或因脾胃燥熱所致。治宜清胃瀉火,滋陰潤燥。用白虎湯、抽薪飲、黃連豬肚丸、生地八物湯、調胃承氣湯等方。或因命門火衰,火不歸元,遊於胃而成中消者,宜八味丸。可見於甲亢、糖尿病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下消

下消爲病名。見《丹溪心法·消渴》。又稱腎消、消腎。《醫學綱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經謂之腎消。腎消者,飲一溲二,其溲如膏油。”本病多因腎衰不攝所致。主要症狀爲小便特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飲,面黑耳焦,日漸消瘦。治宜滋腎固攝。用六味地黃丸、左歸飲、大補陰丸、滋膵湯等方。氣虛火衰者,用八味地黃丸、右歸丸、祕元煎、固陰煎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

兒科消上、消肌、消濁的合稱·三消

三消爲兒科消上、消肌、消濁的合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 。見《幼科鐵鏡》。

小兒消渴爲病證名,爲津液枯燥,虛熱內盛的小兒病證。臨牀以口渴、飲多、食多、尿多而消瘦爲特徵。《幼科鐵鏡》:“三消之症,實熱者少,虛熱者多,不足之症……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腎水消濁。傳染日久,則腸胃合消,五臟乾燥、精神疲怠,以致消瘦四肢。”臨牀分消上、消肌、消濁三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