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針 2009年1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辭典》:三顆針

出處

《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

Sān Kē Zhēn

別名

鋼針刺(《天寶本草》),刺黃連(《貴州藥植目錄》)。

來源

爲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葉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莖皮。根皮全年可採。莖皮春、秋季採收,取莖枝颳去外皮,剝取深黃色的內皮。曬乾。

原形態

①刺黑珠

常綠灌木,高可達2米。莖圓柱形,微具縱棱,光滑無毛,幼時淡紅色;二年生枝黃灰色或灰棕色,刺堅硬,分3叉,長1~3釐米,棕色,下側有縱溝。葉革質,互生或3片簇生;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4~10釐米,寬1.8~2.5釐米,先端鈍尖,有小尖刺,邊緣具針尖狀銳鋸齒,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花4~8朵簇生,黃色,花徑約1釐米;花梗長6~18毫米;小苞片2,披針形;萼片6,2輪,矩圓形或卵形;花瓣6,倒卵形,頂端凹入,基部有蜜腺;雄蕊6,與花瓣對生,花絲短;子房有2-3粒胚珠,無花柱,柱頭盾頭狀。漿果卵圓形,長6~7毫米,青黑色或藍黑色,微具白粉;種子2~3粒。

生於山地灌木叢中。分佈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②毛葉小檗,又名:小黃柏。

落葉灌木,高1~2米。枝有槽,幼枝綠色,有柔毛,老枝黃灰色,無毛或近無毛,刺常三叉,長2~3釐米。葉簇生,倒卵形至橢圓形,長3~8釐米,寬1~3釐米,兩面均有柔毛,下面更密。穗形總狀花序,長7~12釐米,有花20~30朵;花梗長2~4毫米,有柔毛;萼片排成3輪,卵形或倒卵形;花瓣淡黃色,長5毫米;子房有1~2胚珠。漿果矩圓形,長9毫米,血紅色。

生於山坡灌叢中。分佈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山西等地。

③黑石珠

落葉灌木,高1.6~2.5米。根直粗大。莖直立或叢生,幼時紅色;2年生枝灰棕色。葉革質,多簇生,葉片倒披針形或狹倒卵形,先端略有小尖刺,葉腋生有3分叉的針刺。花小,1~2朵生於短枝上,花被片6,黃色。漿果長圓形,熟時紅色或紫黑色。

生於山野、路旁或向陽的灌木叢中。分佈西藏等地。

此外,同屬植物鮮黃小檗,在陝西也稱三顆針,並同等入藥。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寒,微苦,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散瘀。治赤痢,黃疸,咽痛,目赤,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

②《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勞傷,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③《貴州草藥》:"解熱,利溼,散瘀,止痛,涼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O.5~1兩(鮮者2~4兩);或研末、泡酒。外用:研末撒。

附方

①治血痢:三顆針五錢,紅糖五錢。煎水服。

②治黃疸:三顆針莖五錢。煎水服。

③治火眼:三顆針根莖磨水點眼角。

④治刀傷:三顆針根研末,敷傷口。

⑤治跌打損傷:三顆針根一兩。泡酒內服外擦。(選方出《貴州草藥》)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