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燒傷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燒傷”可由熱水、蒸氣、火焰、電流、激光、放射線、酸、鹼、磷等種因子引起。通常所稱的或狹義的燒傷,是指單純由高溫所造成的熱燒傷,在臨牀上常見。其他因子所致的燒傷則冠以病因稱之,如電燒傷、化學燒傷等。

病因病理病機

熱燒傷的病理改變,取決於熱源溫度和受熱時間。此外,燒傷的發生和發展還與病人機體條件相關。例如:某些衰弱的病人用40~50℃的熱水袋時,不慎即可造成Ⅱ度燒傷,與組織對熱力的傳導良不有關。又如:小兒燒傷的全身反應,常比成人受相同面積(佔體表%)和濃度的燒傷後嚴重。

病理改變,除了高溫直接造成的局部組織細胞損害,爲機體的各種反應所致。燒傷後機體反應可能釋出:①應激性激素,由於疼痛刺激、血容量降低等,兒茶酚胺、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醛固酮等釋出增加;②炎症介質,由於傷處組織細胞受損或加以沾染細菌,緩激肽、補體碎片(C3a、C5a等)、組胺、色胺等釋出;③花生四烯酸由於磷脂酶等作用,變爲前列腺素(PG)、血栓質(TX)和白三烯(LT);④各種其他因子,如血小板活性因子(PAF)、白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TNF)等。以上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引起燒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反應。如用糖皮質激素、消炎痛等藥物,可減輕機體反應,但只可適當使用,否則反可增加併發症。

臨牀表現

爲了正確處理熱燒傷,首先要判斷燒傷的面積和深度,還要密切觀察創面變化和全身狀態,應警覺併發症的發生。

一.燒傷的面積和深度 如上所述,這兩個條件與病情輕重密切相關。

1.面積的估計 以燒傷區佔體表面積%表示。研究者曾提出幾種估計方法。國內現有中國新九分法和手掌法,後者用小面積燒傷。

新九分法是將人體各部分別定爲右幹個9%,主要適用於成人;對兒童因頭部較大而下肢較少,應稍加修改。具體方法見表一;並可繪製成圖(圖1)附於病歷以標明。

圖1 成人體表各部所佔%示意圖

手掌法是以傷者本人的一個手掌(指併攏)佔體表面積1%估計。

2.濃度的識別 按熱力損傷組織的層次,燒傷分爲1°、淺Ⅱ°、深Ⅱ°和Ⅲ°(圖2)。

Ⅰ°燒傷:僅傷及表皮。局部呈現紅腫,故又稱紅斑性燒傷;有疼痛和燒灼痛,皮溫稍增高。3~5日可好轉痊癒,脫屑而不留瘢痕。

Ⅱ°燒傷:深達真皮,局部出現水泡,故又稱水泡性燒傷。①精選Ⅱ°者僅傷及真皮淺層,一部分生髮層健存。因滲出較多,水泡較飽滿,破裂後創面滲液明顯;創底腫脹發紅;有劇痛和感覺過敏;皮溫增高。若無感染等併發症,約2周可愈。愈後不留瘢痕,短期內可有色素沉着,皮膚功能良好。②深Ⅱ°者傷及真皮深層,尚殘留皮膚附件。因變南的表層組織稍厚,水泡較小或較扁薄,感覺稍遲鈍,皮溫也可稍低。去表皮後創面呈淺紅或紅白相間,或可見網狀栓塞血管;表面滲液少,但底部腫脹明顯。若無感染等併發症,3~4周可愈,因修復過程中間有部分肉芽組織,故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膚功能。

圖2 熱燒傷濃度分度示意圖

表一 中國新九分法

部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