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別名:
山谷熱,球孢子菌肉芽腫,球孢子菌性肉芽腫,沙漠風溼病,coccidioidalgranuloma,desert fever,desert rheumatism,San Joaquin Valley disease
疾病代碼
ICD:B38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疾病概述
球孢子菌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一種侷限性或播散性疾病,後者有時又稱球孢子菌肉芽腫。大多數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塵而受染,或因外傷後接觸本菌污染而發病。動物如牛、驢、馬、羊和狗皆可受染。
疾病描述
本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一種侷限性或播散性疾病,後者有時又稱球孢子菌肉芽腫。
症狀體徵
1.原發性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主要侵犯肺、皮膚、皮下組織、淋巴結、骨關節、內臟及腦。根據病菌侵入途徑、發病部位及轉歸,臨牀上可出現兩種情況:
①原發性球孢子菌病:60%的患者無明顯臨牀症狀,只是球孢子菌素皮試陽性。部分患者可有臨牀症狀,受染後約經2 周的潛伏期,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咳嗽、低熱、盜汗、頭痛、膿痰中伴有少量血絲。有時伴有胸膜炎、大量胸腔積液、皰疹性結膜炎或急性關節炎。少數患者可伴髮結節性紅斑和多形性紅斑損害,範圍比較廣泛,除四肢外,面頸部亦可發生。X 線檢查,80%的患者肺部可查到病變,如肺炎樣、結核球樣病變、縱隔及肺門淋巴結病及胸腔積液等表現。
②原發性皮膚球孢子菌病:皮膚外傷後接觸本菌發生丘疹結節,表面糜爛如梅毒下疳樣。沿淋巴管繼發散在結節,近位淋巴結腫大。常見的原發損害不一定有皮膚外傷史,常爲無痛結節或斑塊,紅到暗紅色,表面糜爛形成潰瘍,日久形成疣狀面。皮膚球孢子菌病亦可播散全身,侵犯各內臟器官,或瘢痕形成而自愈。
2.進行性球孢子菌病 原發性球孢子菌病如遷延不愈,則有2%~8%有症狀的原發性感染會殘留肺部空洞,可有胸腔積液而出現液平面,或表現爲肺結核球樣損害,或伴有支氣管擴張、膿胸、氣胸。病情發展可引起多發性結節性空洞,有持續性高熱、乏力、食慾減退、消瘦、貧血、咳嗽、呼吸困難和發紺、膿性黏痰等症狀,痰中含有許多菌體小團塊。血行播散可引起骨骼、關節、皮膚和內臟病變。
疾病病因
病原菌粗球孢子菌是一種雙相型真菌,寄生在人體組織內。本菌呈雙壁球形,稱爲球體,球體成熟時含有圓形或不規則形內生孢子,數目可由數個到數百個,呈周邊向內排列,球體成熟後又釋放出內生孢子,如此循環往復地生長繁殖。菌體排出體外,在腐物上或培養基上生長髮芽,延長分支成爲菌絲體,分隔明顯,稱爲關節菌絲。
病理生理
大多數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塵而受染,或因外傷後接觸本菌污染而發病。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診斷除根據典型的臨牀症狀外,還須結合球孢子菌素皮膚試驗、活組織病理檢查等多方面的結果才能確定。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加、血沉增快、球孢子菌素皮膚反應陽性。
其他輔助檢查:X 線胸片顯示肺下葉或上、中葉的底部有結節樣病變。
鑑別診斷
應和結核病、腫瘤、其他深部真菌病如芽生菌病、隱球菌病、孢子絲菌病、組織胞漿菌病、足菌腫及放線菌病等相鑑別。
治療方案
1.原發性球孢子菌病 需要適當休息及給予支持療法。肺部有空洞者應採取保守療法。若有持續性咯血,可考慮手術治療。伴有結節性紅斑或多形性紅斑、關節痛及關節炎的病例,在選用兩性黴素B 的同時,可並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2.進行性球孢子菌病 可選用兩性黴素B 及酮康唑等藥治療,但劑量要大,用藥時間要長。
併發症
併發腦膜炎、骨髓炎、心包炎等。
預後及預防
預後:發生感染後呈慢性進行性或急性播散性而迅速死亡。
預防:避免進入流行區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方法。
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於北美洲西部沙漠地帶及墨西哥北部地區,經由中美洲傳入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等地區,在歐洲的英國、意大利、匈牙利等國曾有個案報道。我國1958 年在天津發現1 例,系美國歸國華僑。在流行區的自然界土壤中可分離出粗球孢子菌。大多數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塵而受染,或因外傷後接觸本菌污染而發病。實驗室工作人員亦有因吸入而受染的報道。動物如牛、驢、馬、羊和狗皆可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