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痢 2014年09月1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七情痢 病名。指因情緒失常,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所致的下利。《症因脈治·痢疾論》:“七情內傷痢之症,初起先見飲食難化,後復大便不實,時常清泄,久久不愈,漸下膿血。”治宜消補兼施,健脾化積,用枳術丸、參苓白朮散等方。若久瀉氣虛下陷,用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久瀉虛寒,用理中湯、歸脾湯,滑泄不禁加固澀藥。腎陽不足用腎氣丸,腎陰不足用六味丸與白朮散,朝暮對服。本病可見於神經官能性腹瀉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

痢疾見《濟生方》。《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爲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裏急後重,下黏液及膿血樣大便爲特徵。常因外受六淫及疫毒之氣,內傷七情勞役,或飲食不慎,積滯腸中,傳導失常所致。治宜分辨虛實。實證用清熱化溼,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虛證用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說。痢疾從病因分,有風痢、痧痢、暑痢、溼熱痢、寒痢、熱痢、疫痢、毒痢、氣痢。從大便性狀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膿血痢、五色痢等。從病情輕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恆痢、久痢、虛痢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中醫所說之痢疾,既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及其他一些腸道感染、食物中毒等引致的腸道傳化、吸收功能失調的疾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