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神益氣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脾胃論》卷下

方名

清神益氣湯

別名

益氣湯

組成

茯苓2分,升麻2分,澤瀉3分,蒼朮3分,防風3分,生薑5分,青皮1分,橘皮2分,生甘草2分,白芍藥2分,白朮2分,人蔘5分,黃柏1分,麥門冬2分,五味子3分。

主治

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

用法用量

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稍熱服。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1服。

臨牀應用

脾胃病:戊申6月初,樞判白文舉年62,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情嗜臥,四肢不收;至6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此當於脾胃肺之本髒,瀉外經中之溼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各家論述

茯苓、升麻、澤瀉、蒼朮、防風,此藥能走經,除溼熱而不守,故不瀉本髒。補肺與脾胃本氣之虛弱,青皮、橘皮、生甘草、白芍藥、白朮、人蔘,此藥皆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髒之元氣。黃柏、麥門冬、人蔘、五味子,此藥去時令浮熱溼蒸。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於此時也,故急救之以生脈散除其溼熱,以惡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緩,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則甘以瀉之,故人蔘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孫思邈雲: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是也。麥門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千金之位,而清肅肺氣;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斂其痰邪;復微加黃柏之苦寒,以爲守位滋水之流,以鎮墜其浮氣,而除兩足之痿弱也。

附註

益氣湯(《普濟方》卷二十五)。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