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 2011年03月29日修訂版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爲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中常會發現個別人就是“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牛”、“對着幹”。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爲,往往來自於“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爲一種反常心理,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徵。其後果是嚴重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羣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所以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其發生。

逆反心理包括自我價值保護逆反和超限逆反

逆反心理的防治

1、要重視複雜的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影響。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會受到社會經濟制度變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識形態發展,善惡、美醜、是非、榮辱等觀念更新方面的影響。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反青少年僅侷限在學校這個小天地裏,而要讓他們置身社會,把對他們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養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聯繫起來,以提高他們心理上的適應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致迷失方向。

2、青少年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努力昇華自我。這須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學會把自己作爲教育對象,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並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爲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機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平衡性這個規律;不失時機地幫助青少年克服消極心理,使其心理健康發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與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關係,要與他們交朋友,以誠相待,以身作則,杜絕出現“臺上他講,臺下講他”的情況發生。教育者要愛護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場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導,堅決反對以簡單、壓制和粗暴的形式對待青少年。

4、要實現黨風、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產生,責任不能完全歸之於他們相互信任,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無數事實表明,實現黨風、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對於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