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耳眩暈病相關的文獻報道

相關文獻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內耳眩暈病

概述內耳眩暈病,又稱美尼爾氏病,於1861年首先由法國學者P.Meniere氏提出。以發作性眩暈,伴有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及聽力減退爲主要臨牀表現。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變態反應,內分泌紊亂,病毒感染、疲勞、情緒波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一定關係。目前現代西醫學治療本病以對症治療爲主,手術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不易爲患者所接受。本病屬中醫“眩暈”範疇。《黃帝內經》有不少記載,《靈樞·口問》篇謂:“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隋代《諸病源候論·目眩候》指出:“腑臟虛,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則令腦轉而目系急,則的而眩也。”說明眩暈病的病因病機爲本虛外感風邪所致。唐代《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風、熱、痰致眩的論點。金元時代對眩暈的認識有頗多的發展,劉完素從“火”立論,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指出:“所謂風氣甚而頭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