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骨疽 2016年06月03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慢性附骨疽(chronic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7.。爲由急性期經久遷延而成,或開放性骨折染毒而發,以形成竇道,排除膿液或死骨爲特徵的附骨疽[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慢性附骨疽的症狀

多發於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7.

慢性附骨疽的病因病機

附骨疽是一種毒邪深襲,附着於骨的化膿性疾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7.。由急性期經久遷延而成,或開放性骨折染毒而發,以形成竇道,排除膿液或死骨,長期不愈等爲特徵的附骨疽,則稱爲慢性附骨疽[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7.

關於附骨癰、急性附骨疽

附骨癰由邪氣深入,結於骨而發[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附骨癰,亦由體盛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於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初起病勢急驟,全身不適、倦怠,繼而寒戰、高熱、汗出而熱不減,食少、苔黃膩、質紅,脈滑數,甚則噁心嘔吐,患處疼痛如錐,色紅、腫脹、焮熱、拒按,活動受限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類似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治法:初期膿未成者,以消爲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方選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等,局部外貼金黃散,或雙柏散;若膿已成而未潰,應以託爲主,宜托里透膿,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局部切開排膿,或採用其他方法施治[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

急性附骨疽指毒邪深襲,附着於骨的化膿性疾病,稱爲附骨疽,若發病急,寒戰高熱,局部腫痛,甚至出現抽搐、昏迷、頭痛和噁心,嘔吐等,或形成膿腫階段的附骨疽,則稱之爲急性附骨疽[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2.。此病多發於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