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述
《医述》医学丛书。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卷一-二《医学溯源》;卷三《伤寒提钩》;卷四《伤寒析疑》;卷五-十二《杂证汇参》;卷十三《女科原旨》;卷十四《幼科集要》、卷十五《痘疹精华》;卷十六《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而又颇具文献价值的参考书。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营卫返魂汤
《医述》卷十一:方名:营卫返魂汤组成:生首乌、当归、赤芍、小茴、木通、甘草节、银花、贝母、枳壳、白芷。主治:阴证腹痛。用法用量:水酒煎服。
-
摩药
《医述》卷十四:方名:摩药组成:豆豉数合。主治:小儿客忤。用法用量: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先摩儿囟顶、足心各5-6遍;再摩心口及脐。摩之食顷,破视丸中有细毛为验,掷丸道中,痛即止。
-
五方丸
《医述》卷八:方名:五方丸组成:青黛5钱,辰砂1钱,桂心5钱,白矾5钱,白芷3钱,巴霜3钱,黑附子3钱,麝香1钱,硫黄5钱,雄黄3钱。功效:截疟。主治:疟来多发,邪势已衰。制备方法:上各为末,粽捣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中晒干。
-
伤寒提钩
《伤寒提钩》为《医述》系列丛书的第三卷。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4《伤寒析疑》;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4《幼科集要》;卷15《痘疹精华》;卷16《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胃虚秘
胃虚秘病名。由胃虚所致大便秘结。见《医述·大便》。《洁古家珍·杂方》:“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治用厚朴汤。参见虚秘条。
-
消
消病名因阳明热盛伤阴所致的消谷善饥,饮食不荣肌肉之证。《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医述·三消》:“消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景岳全书·杂证谟》:“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杂病源流犀烛》谓消病即中消,“二阳结,谓之消,皆中消也。”
-
湿嗽
湿嗽病名。指湿邪伤脾引发之咳嗽。《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湿嗽,湿伤脾也。其脉濡细,必兼骨节烦疼,四肢沉重,或有汗,小便不利,痰多,宜白术汤、白术丸。”程文囿《医述》主张用二陈汤。参见湿咳、感湿嗽。
-
鼻扇
鼻扇证名。即鼻孔煽张。指两鼻翼张合煽动。《医述》引林慎庵:“鼻扇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为肺绝。初病鼻扇,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实热居多;久病鼻扇喘汗,是为肺绝不治。”
-
参术姜桂饮
处方:人参5分,白术(炒)6分,干姜(炒)6分,桂6分,茯苓6分,扁豆(姜汁炒)6分,山药(炒)6分,陈皮4分,甘草4分。功能主治:小儿久泻,面色赤,身热口渴,属脾胃极虚,阳气外散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幼科证治大全》引《医述》
-
黄胖药
处方:红枣4两,皂矾2两,锅焦3两,荷叶2面,发面12两。制法:灰面炒黄,红枣煮熟,去皮核,取肉,锅焦煮烂,皂矾,荷叶煎汁捣丸。功能主治:黄胖,其证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用法用量:每服3钱。摘录:《医述》卷八
-
牵牛大黄丸
《奇效医述》卷一:方名:牵牛大黄丸组成:黑牵牛4两(半炒半生,取头末1两2钱),马蹄大黄(酒炒)1两5钱,坚槟榔6钱,陈枳实(炒)6钱,姜汁炒厚朴6钱,醋炒三棱6钱,醋炒莪术6钱。主治:内热腹痛,热气上冲而呕。制备方法:上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
-
伤寒析疑
《伤寒析疑》为《医述》系列丛书之第四卷。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4《幼科集要》;卷15《痘疹精华》;卷16《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血癥
可选用沈氏血癥丸,化癥回生丹、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癥病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疗癥病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医学溯源
《医学溯源》医史文献著作。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一、二卷。程氏选择性辑取《内经》及历代医学文献、史书等材料,从探究源流的角度对医史人物、古典医籍、阴阳生克、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方面作了整理。
-
正头痛
概述:正头痛为病证名。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身重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多因风湿、寒湿、湿热困脾所致。曰,湿在肉分也。”《医钞类编·身痛门》:风湿、热湿、寒湿身重治法: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寒湿身重者,五积散;肾著身重,甘姜苓术汤。”平胃散、实脾饮、济生肾气丸等亦可选用。
-
颅胀
颅胀病证名。指小儿头皮光滑,额角胀大。《医述·幼科集要》:“颅胀,与囟填不同……头皮光急,额角胀大,乃肝肾虚热上冲。”治宜育阴镇潜,用地黄汤重剂。
-
程文囿
程文囿清代医学家。字观泉,号杏轩。以医书浩繁难检阅,乃积数十年之力,上自《内经》,下至近代名医,综贯众说,编成《医述》十六卷(1826年)。尚有《程杏轩医案》(亦名《杏轩医案》)三集(1829年刊)集所治疑难病证之验案,对真寒假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证,辨析甚明,且遣方用药灵活多变,于学者多有启迪。
-
鸡肝药
《种福堂方》卷四:鸡肝药:处方:滑石6钱(水飞),雄黄2钱,朱砂3钱(水飞,忌见火),冰片3分,石决明1两半(锻),海螵蛸4钱(煅去壳),炉甘石6钱(童便煅7次),赤石脂3钱(煅)。主小儿疳积攻眼,已成外障翳膜。摘录:《种福堂方》卷四《医述》卷十四:鸡肝药:处方:鸡肝1具,雄黄半分,牛黄半分。用法用量:调服;
-
暑风饮子
《医述》卷十四:方名:暑风饮子组成:防风、柴胡、香薷、连翘、赤苓、半夏、钩藤钩、石膏、扁荚叶、甘草。主治:暑风急惊。加减:风胜,加羌活;热胜,舌如杨梅,加黄连;小便不利,加木通;人事昏迷,加鲜菖蒲。
-
女科原旨
《女科原旨》为书名,为《医述》丛书系列之一。《医述》为丛书名,16卷,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卷4《伤寒析疑》;12《杂证汇参》;卷14《幼科集要》;卷15《痘疹精华》;卷16《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方药备考
《方药备考》为《医述》系列丛书之一。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卷4《伤寒析疑》;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4《幼科集要》;卷15《痘疹精华》;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幼科集要
《幼科集要》为《医述》系列丛书之一。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卷4《伤寒析疑》;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5《痘疹精华》;卷16《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胃实秘
胃实秘病名。大便秘结因胃实而致者。见《医述·大便》。《洁古家珍·杂方》:“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参见实秘条。
-
虚聋
《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虚聋者肃肃作声。”由肾虚气血亏耗,或病后风邪乘袭所致。属阴虚者,宜滋阴补肾,用滋肾丸、四物汤、肾气丸等方;阳虚者,宜温阳补肾,用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等方。《医述·耳》:“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证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少气嗌干者,肺虚;目(目巟)善恐者,肝虚;
-
咬牙
因胃热、胃虚或温病热极生风所致。《医述》引《指南续刻》:“咬牙者,胃热走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气内荣,虚则喜实也。”胃热者清泄胃火,胃虚者益气和胃。《六因条辨·春温条辨》:“春温,舌黑神昏,烦躁,咬牙、手足振颤,时或抽搐,此热极风生,已成痉厥。”治宜清热熄风。
-
足软
概述:足软(flaccidityoffeet)为症状名。见《理虚元鉴·阳虚三夺统于脾》。治疗:《医学入门》卷五:“脚软,筋痛者,大补阴丸,去地黄,加白芍、知母、甘草,倍牛膝。”以独味杜仲,空心酒水各半煎服,日进清燥汤,下潜行散。”《类证治裁·脚气》:“风毒甚,头痛身热,肢节痛,或一脚偏软,小续命汤加木瓜。”
-
诊家枢要
《诊家枢要》脉学著作。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结合临床实践,颇多独到的见解;继之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的脉体、脉象及其主病。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丈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
杂证汇参
《杂证汇参》为内科著作。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5~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疾病证治。选列《内经》、《脉经》及后世有关医论,记述病名、病因、病状、治法及方药。间附医案以为佐证。眉目清晰资料丰富。辨证详审,说理透彻。
-
少气
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 ^^溪医述·病症辨异》:“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亦有因外邪、水饮等所致者。《类证治裁·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证有二:一属支饮,症见短气有微饮,治宜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
-
拘挛
出《素问·缪刺论》一作痀挛。因阴血亏虚,筋失所养或复有风寒湿热侵袭筋脉,或瘀血留滞所致。盖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医述》卷十二:“拘挛则急多缓少,寒多热少,经谓寒则筋挛是也。其治莫如养血温经,使阳气以和柔之,阴津以灌溉之。”本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肌强直等疾患。
-
顿嗽
顿嗽病名。其证不咳则已,一咳则连续十数声至数十声,咳虽剧而痰不易出。多因燥热灼津而致。《医述》转引方星岩之说:“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汤大意。”亦称顿呛,详见该条。
-
擦舌吐痰方
处方:酸梅草。制法:采取苗叶,洗净晒干为末,醋调。功能主治:能除肢固之痰,频用不伤胃气。主痰在膈上。用法用量:用新羊毛笔蘸药擦舌根上。倘痰在背,药擦对舌根之上腭,擦时痰随而出。摘录:《医述》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