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 2013年03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又稱加壓素, 是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前者爲主)的神經元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它在胞體中合成,經下丘腦垂體束被運輸到神經垂體而後釋放出來。主要作用是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對水的通透性,促進水的重吸收,此外也能增強內髓部集合管對尿素的通透性,並減少腎髓質的血流量,有利於維持內髓的高滲梯度,這些作用均增加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濃縮,尿量減少(抗利尿)。抗利尿素對腎臟濃縮功能有很大影響。下丘腦通過改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來控制腎的排水,以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的正常及血量相對恆定。血容量和血壓等因素的改變都可影響抗利尿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與釋放受血漿晶體滲透壓和循環血量的調節。下丘腦視上核或其周圍區域有滲透壓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漿晶體滲透壓的變化,衝動沿下丘腦-垂體束傳至神經垂體以調節抗利尿激素的釋放,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抗利尿激素釋放增加;反之,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釋放減少。腔靜脈和左心房內膜下的容量感受器能感受循環血量的變化,衝動沿迷走神經傳入中樞,反射性地抑制或促進下丘腦-垂體後葉系統釋放抗利尿激素,循環血量尤其是胸部的循環血量減少時,抗利尿激素釋放增加;反之,循環血量增加時,抗利尿激素的釋放減少。

別名

垂體後葉加壓素,ADH

抗利尿激素的來源和作用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是由9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小肽,由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元合成,主要是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對水的通透性,從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濃縮,尿量減少(抗利尿)。此外,抗利尿激素也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對NaCl的主動重吸收和內髓部集合管對尿素的通透性,從而增加髓質組織間液的溶質濃度,提高髓質組織間液的滲透濃度,有利於尿液濃縮。

抗利尿激素與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管周膜上的V2受體結合後,通過G蛋白激活膜內的腺苷酸環化酶,使上皮細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激活上皮細胞中的蛋白激酶,激活的蛋白激酶使管腔膜的膜蛋白磷酸化而發生構型改變,促使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小泡鑲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從而增加對水的通透性。當抗利尿激素缺乏時,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擔保可在細胞膜的衣被凹陷處集中,後者形成吞飲小泡進入胞漿,稱爲內移。此時,管腔膜進入細胞內,就可調節管腔膜對水的通透性。基側膜則對水可自由通過,依次,水通過管腔膜進入細胞後可自由通過基側膜進入毛細血管而被重吸收。人血管升壓素第八位上爲精氨酸,故稱爲精氨酸升壓素。血管升壓素可使全身微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收縮,升高血壓。但在生理情況下,血中血管升壓素濃度極低,對血管沒有明顯作用,只有在嚴重出血或大劑量使用時,血中血管升壓素顯著提高,纔有縮血管作用。臨牀上常做微血管出血(如肺出血、子宮出血等)時的止血藥。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機制示意圖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調節

血漿晶體滲透壓的變化

下丘腦上核及其附近有滲透壓感受器。血漿晶體滲透壓的改變可明顯影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大量發汗、嚴重嘔吐或腹瀉等情況使機體失水時,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對滲透壓感受器刺激增強,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腎對水的重吸收活動明顯增強,對導致尿液濃縮和尿量減少。相反,大量飲清水後,尿液被稀釋,尿量增加,使機體內多餘的水排出體外。例如,正常人一次飲用1000ml清水後,約過半小時,尿量就開始增加,到第一小時末,尿量可達最高值;隨後尿量減少,2~3小時後尿量恢復到原來水平。如果飲用的是等滲鹽水(0.9%NaCl溶液),則排尿量不出現飲清水後那樣的變化。這種大量飲用清水後引起尿量增多的現象,稱爲水利尿,臨牀上用來檢測腎的稀釋能力。

循環血量的改變

血量過多時,左心房被擴張,刺激了容量感受器,傳入衝動經迷走神經傳入中樞,抑制了下丘腦 - 垂體後葉系統釋放抗利尿激素,從而引起利尿,由於排出了過多的水分,正常血量因而得到恢復。血量減少時,發生相反的變化。嚴重失血時,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釋放大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不僅能促進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大量水分,使喪失的血量得到部分補償,同時還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縮,血管牀容量減少,外周阻力增加,因而使血壓不致下降過多。此外,動脈血壓升高,刺激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釋放;心房肌合成、分泌的心房鈉尿肽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血管緊張素Ⅱ、疼痛刺激和精神緊張則可刺激其分泌。

抗利尿激素的醫學檢查

檢查名稱

抗利尿激素

分類

激素類測定 > 垂體激素測定

化驗取材

激素

抗利尿激素的測定原理

本法是標記抗原(Ag·)和非標記抗原(Ag)對特異性抗體(Ab)的競爭抑制反應,其反應爲Ag·+Ag+Ab(Ag·Ab)+(AgAb)。當Ag·和Ab的量保持恆定,Ag與Ag·之和大於Ab上的有效結合點的數目,在該條件下,Ag與Ag·間存在着函數關係,亦即隨着Ag濃度增加,Ag-Ab生成量多,而Ag·-Ab的數量則減少,遊離的Ag·就增多。因爲Ag·對Ab的結合,可因Ag競爭結合而遭抑制。反之,當Ag量少時,Ag-Ab生成量就少,Ag·-Ab量增多,而遊離的Ag·減少(圖1)。將結合的抗原抗體複合物(B)與遊離抗原(F)分離,分別測定B和F的放射活性,計算出B/F或B/B+F值,可製出B/F或B/B+p對Ag量的關係曲線圖。測定時,需用一系列已知濃度的Ag和一定量Ag·及相應抗體Ab混合,然後測出各標準濃度Ag參加下的Ag·-Ab放射結合率(B/B+F)或(B/F),繪出競爭抑制標準曲線(圖2)。試驗時,在同樣條件下,根據被測Ag的放射性結合率,從標準曲線上查知相應Ag含量。

試劑

(1)抗原的純化:試驗需用高純度的抗原。通常,蛋白質抗原的純度應達到電泳分析純,電泳後僅顯示單一區帶,並具有足夠或完整的免疫原性。一般先經聚丙烯酰胺電泳鑑定,再用等電聚焦SDS聚丙烯酰胺雙相電泳鑑定爲單一區帶,然後用於免疫動物和核素標記。

純抗原因其溶液中缺乏其他蛋白質作穩定劑,或因貯存在純離子濃度的緩衝液中,故易形成聚合物,因此在純化抗原時需加註意。若採用聚合物抗原的標記,用於RIA中將會顯著增加非特異性結合,降低測定的靈敏度。

(2)抗原的標記方法:標記用的核素有γ射線和β射線兩大類。前者常用131I、125I、51Cr,後者多用3H、32P和14C。選擇放射性核素首先要考慮比放射性,比放射性愈高,參與反應的抗原化學量就愈小,測定方法的靈敏度相對就愈高。核放射性和半衰期要適宜,便於使用和防護。標記後的抗原要保持其免疫原性。標記技術要簡便、經濟。

標記方法有直接標記和間接標記兩大類,以最常用的125I爲例分述如下。

①直接標記:將125I直接結合於蛋白質側鏈殘基的酪氨酸上,步驟單一,操作簡便,標記物的比放射性較高,但此法僅能用於標記含酪氨酸的化合物,如所含的酪氨酸殘基爲蛋白質的特異性和生物活性所必需,則該活性易因標記而失活。

最常用的直接標記法爲氯胺T標記法(簡稱h-T):氯胺T是對甲基苯磺基酰胺的N氯衍生物的鈉鹽,在水溶液中分解形成次氯酸成爲一種氧化劑。在偏鹼溶液中(pH值7.5)能使帶負電荷的125I離子(Na-125I)氧化成帶正電荷的125I離子,藉以取代蛋白質酪氨酸苯環的氫,形成二碘酪氨酸。

125I標記率的高低與抗原(蛋白質或多肽)分子中酪氨酸的含量及其在分子中的暴露程度有關。

標記方法的原則是將純化抗原和125I加入小試管底部,繼將配製的氯胺T快速衝入,混勻振盪1~2min後加入偏重亞硫酸鈉終止反應。再加碘化鉀溶液稀釋,然後在葡聚糖G50柱上分離,分別用井型閃爍計數器測定放射性強度(脈衝數/min、cpm),前部爲標記抗原峯,後部爲遊離125I峯。在標記抗原峯試管中加等量1%白蛋白作爲穩定劑即爲標記抗原液。

②間接標記:是先將125I標記在載體上,純化後再與蛋白質或肽抗原結合,用N琥珀酰亞胺-3-[4-羥5-(125I)碘苯]丙酸鹽(NSHPP)作爲間接標記試劑,該試劑的N琥珀酰亞胺基與多肽遊離氨基縮合爲結合物,使125I標記的苯基與蛋白質的氨基結合。

本法先以氯胺T使125I接上NSHPP,由於在水溶液中它迅速水解爲3-(4-羥苯基)丙酸,故在碘化反應中要儘快減少這種水解作用。這種碘標記物必須從水箱抽提到有機溶液中去,再除去有機溶劑後,使125I-NSHPP與蛋白質結合,製成125I-NSHPP-蛋白質標記物。

本法可標記缺乏酪氨酸殘基的多肽,其最大優點是不損傷蛋白質的活性,能保存標記物高度的酶活性或免疫活性,適合於對不穩定的蛋白質標記,缺點是操作複雜,標記率低。

(3)標記抗原的鑑定:爲保證放射免疫測定的質量,製備的標記物必需作如下鑑定:

遊離放射性碘的含量 用三氯乙酸將所有蛋白質沉澱,分別測定沉澱物和上清液的cpm值。一般要求遊離碘佔總放射性碘的5%以下。標記抗原貯存過久時,可出現標記物的解離,一旦超過5%則應廢棄。

免疫活性 用小量標記抗原加過量抗體,反應後分離B和F,分別測定其放射性,算出百分結合率,此值應在80%以上,值越大,表示損傷抗原越少。

放射強度 它是指單位重量抗原的放射強度,比放射性越高,測定越敏感。標記抗原的比放射性以125I的標記率或利用率表示。

(4)抗體的製備和鑑定 RIA中所用的抗體應具有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製備高價單相抗血清,最好以標記用的純化抗原免疫動物,製備半抗原的抗血清,需先將半抗原與載體結合,使成免疫原,常用的載體爲牛血清白蛋白。

抗血清同樣也要加以嚴格鑑定,包括其靈敏度、親和力和特異性。在固定量標記抗原與不同濃度的抗血清作用的條件下,測定B/F值,製得一條B/F值對不同稀釋度抗血清的曲線圖(圖3),該曲線的直線部分上段的斜率是抗體最大親和力的定性標誌,也是靈敏度的標誌。斜率越大,RIA靈敏度越高,在許多RIA反應系統中,呈最大靈敏度的抗體濃度爲B/F=1。

當採用固定量的抗體(Q0)與不同濃度的抗原作用時,以B/F對B作圖,所得曲線的斜率就是親和常數(Ka)的負數(圖4)。

在RIA反應系統中,測定結構相似的不同物質時,可以鑑定抗體的特異性。

操作方法

本法分三個步驟,即抗原與抗體反應、B和F分離和放射性測定。

(1)抗原與抗體反應:將標本(非標記抗原)、標記抗原和抗血清順序定量加入小試管內,置室溫(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競爭結合。

(2)B、F分離:分離技術多種多樣,常用沉澱法。①第二抗體沉澱法:又稱雙抗體法,在受檢抗原與第一抗體特異性反應後加入相應的第二抗體,使形成的抗原-第一抗體-第二抗體的複合物共沉,一經離心即可使結合標記抗原B與遊離抗原F分離。本法是特異性沉澱,分離完全,非特異性結合力低。但第二抗體用量較大,成本較高。此外血清濃度、抗凝劑的有無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果。②聚乙二醇(PEG)沉澱法:使蛋白質處於等電點狀態,水化層破壞而導致蛋白質沉澱。本法優點是PEG製備方便、價廉、分離快速,缺點是非特異沉澱物較多,分離不完全。③第二抗體-聚乙二醇沉澱法:本法既有PEG法的快速沉澱優點,且保持第二抗體特異性沉澱的作用,又減少第二抗體用量,並降低PEG濃度,使非特異沉澱物減少。④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將小分子的遊離部分吸附。如在活性炭表面塗上一層葡聚糖,使它表面具有一定孔徑的網眼,從而允許小分子游離抗原或半抗原逸入而被吸附,而大分子複合物則被排斥在外。在抗原與抗體反應後,加入葡聚糖-活性炭,放置5~10min,使遊離抗原吸附在活性炭顆粒上,離心使顆粒沉澱,上清液中含有結合的標記抗原。

(3)放射性強度測定:B和F分離後,即可測定其放射性強度。測量儀器有兩類:液體閃爍計數儀(測β射線)和晶體閃爍計數儀(測γ射線)。計數單位是探測器輸出的電脈衝數,單位爲cpm(脈衝數/min)。

每次測定均需作一標準曲線圖,以標準抗原的不同濃度爲橫座標,以測到的相應放射性強度爲縱座標作圖。放射性強度可任選B或F,亦可採用計算值B/B+F、B/F或B/B0。標本應作雙份測定,取其平均值,在標準曲線上查出相應的受檢抗原濃度。

正常值

1.0~1.5ng/L。(放射免疫法)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降低:見於松果體瘤、垂體瘤、腦膠質瘤、黃色瘤等垂體疾病,亦見於腎病綜合徵、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尿崩症、輸入大量等滲溶液、大量飲水。

升高:見於低血壓、滲透壓降低、惡性腫瘤、哮喘持續狀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膜炎、腦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部外傷、慢性腎功能不全、動脈內膜炎、肺炎、結核病等。

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症、出血、浮腫、脫水、惡性高血壓、Addison氏病(艾迪生病)、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腎性尿崩症、控制不良糖尿病。

附註

吸菸者、應激狀態(如燒傷、飢餓、手術等)可使血漿抗利尿素升高;寒冷、飲酒可使血漿抗利尿素降低。

相關疾病

松果體瘤、黃色瘤、腎病綜合徵、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壓、哮喘持續狀態、蛛網膜下腔出血、燒傷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