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全自主神經失調症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急性自主神經危象,急性全自主神經病,交感發作,Acute crisis of

疾病代碼

ICD:G90.8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

急性全自主神經失調症(acute dysautonomia) 簡稱急性全自主神經病,又稱爲急性自主神經危象(acute crisis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或交感發作,一種較少見的疾病。

本病通常急性起病,多見於兒童和成年,表現爲廣泛自主神經完全或不全麻痹症狀,如視力模糊,瞳孔對光及調節反應異常,瞳孔不等大,淚液、唾液及汗液分泌減少或消失,以及尿瀦留、陽痿、胃腸功能障礙(噁心、嘔吐、大便祕結、腹脹或腹瀉)及體溫調節異常等。

疾病描述

急性全自主神經失調症(acute dysautonomia) 簡稱急性全自主神經病,又稱爲急性自主神經危象(acute crisis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或交感發作,一種較少見的疾病。常急性起病。呈多數性自主神經麻痹症狀,如瞳孔反應異常、出汗少、無眼淚、陽痿、直立性低血壓及尿瀦留等,多發病於青年人或兒童。

症狀體徵

1.本病通常急性起病,多見於兒童和成年,表現爲廣泛自主神經完全或不全麻痹症狀,如視力模糊,瞳孔對光及調節反應異常,瞳孔不等大,淚液、唾液及汗液分泌減少或消失,以及尿瀦留、陽痿、胃腸功能障礙(噁心、嘔吐、大便祕結、腹脹或腹瀉)及體溫調節異常等。

2.可因直立性低血壓引起暈厥,但此時心率正常。少數患者可伴有周圍神經運動及感覺障礙。

疾病病因

病因尚未清楚。已發現本病發生於感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及痢疾之後;部分病例表現對Epstein-Barr 病毒的抗體滴定度增高。有人認爲本病爲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經病,類似嗜神經病毒感染;但目前多認爲是一種對自主神經節或節後神經纖維的異常免疫反應。

病理生理

目前傾向於認爲該病與病毒感染後的異常免疫反應有關。

1.周圍神經自身免疫功能障礙 國內外學者腓腸神經活檢顯示,本病有髓鞘纖維及無髓鞘纖維均明顯減少,伴軸突變性,病變主要發生在小纖維,與炎性脫髓鞘表現相符。另有部分患者合併周圍神經感覺、運動障礙,腦脊液蛋白定量增高,細胞數正常,預後良好。故有人認爲本病爲吉蘭-巴雷綜合徵的特殊類型。

2.病毒感染 近年發現某些嗜神經病毒對自主神經節及節後纖維的直接侵害,可能是導致本病的重要機制。Besnard 等(2000)報道1 例以腸梗阻爲主要表現的患者,用PCR 方法檢測出血及腦脊液中EB 病毒均陽性,進一步用RNA 探針原位雜交方法檢測出位於小腸肌層、腸繫膜淋巴結及胃部的EB 病毒。本病病理改變:主要是發生於周圍或中樞自主神經系統;直接影響周圍神經節或節後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功能。表現爲神經元消失、節內膠原纖維增生、脫髓鞘、軸突變性等。腓腸神經活檢在疾病發病期間無異常,但發病數年後仍然存在自主神經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見到無髓鞘神經纖維的數量比正常增加,並伴有再生性改變。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診斷主要依據臨牀表現的急性多數性自主神經功能不足症狀。

實驗室檢查:腦脊液常規檢查可見蛋白增多。

其他輔助檢查:

1.X 線檢查有胃腸肌張力鬆弛。

2.毛果芸香鹼皮下注射試驗出汗反應常減弱。

3.用2.5% 醋甲膽鹼(乙酰甲膽鹼)滴眼常引起瞳孔縮小,而皮內注射組胺反應正常。

鑑別診斷

應與Guillain-Barre 綜合徵、糖尿病,或酒精性神經病、家族性自主神經失調症等鑑別。

治療方案

1.急性自主神經危象發作時應進行對症處理 如及時導尿、腸外營養、靜脈補充維生素等均有促進功能恢復的明顯效果。

2.藥物治療 排尿不暢可用卡巴膽鹼(碳酰膽鹼)25mg,皮下注射,2~3次/d;瞳孔擴大、對光反應遲鈍可用5.5%醋甲膽鹼(乙酰甲膽鹼)滴眼;直立性低血壓可用潑尼松、單胺氧化酶;無汗或少汗、口乾可用毛果芸香鹼等。有報道(Mericle,1997) 病情嚴重者應用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效果顯着。還可合併使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 等肌內注射,或甲鈷胺(彌可保)片口服。

3.中醫藥治療 如補中益氣丸、至靈膠囊口服,以及針刺療法等,可促進功能恢復。

併發症

極少數可因麻痹性腸梗阻、營養不良而死亡。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預後良好,一般1~2 年緩解。多數病例常在數週或數月後自行恢復,或部分恢復。極少數可因麻痹性腸梗阻、營養不良而死亡。

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防止感染、感冒以及寒冷或炎熱等誘發因素,是防治的重點;防治併發症也是臨牀醫療護理的重要內容。

流行病學

目前國內尚未查到相關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本病青年多見,也有報道兒童起病約佔5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