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附件炎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急性輸卵管-卵巢炎

疾病代碼

ICD:N73.8

疾病分類

婦產科

疾病概述

急性附件炎爲輸卵管炎、卵巢炎兩者同時發炎。在急性盆腔炎中輸卵管炎最爲常見。多發生於生育年齡的婦女。

疾病描述

急性附件炎爲輸卵管炎、卵巢炎兩者同時發炎。在急性盆腔炎中輸卵管炎最爲常見。卵巢毗鄰輸卵管,當輸卵管炎症繼續擴展,常引起卵巢炎。卵巢炎很少單獨發生,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對卵巢有特殊親和力,可經血行播散,使卵巢單獨感染。

症狀體徵

1.發熱 發病時即出現高熱,39~40℃,可能有惡寒或寒戰,隨之體溫呈不規則的弛張熱。如炎性病竈由於黏連而被隔離,體溫就可很快下降;如高熱一度下降之後又覆上升,提示炎症又蔓延擴展或產生化膿性病竈。脈率加速與體溫呈正比,如兩者不成比例可能炎症廣泛播散。

2.腹痛 一開始即侷限於下腹痛,多爲雙側性,少有嘔吐。與闌尾炎轉移性疼痛不同。此外大便時腹痛加重,有時並有尿痛,常有便祕、腹脹。大便帶黏液,是結腸壁受炎性刺激的結果。

3.一般情況 急性病容,顏面潮紅,一般狀況尚好。脈搏不超過100 次/min,如病程遷延,有化膿病竈後一般狀況變差,虛弱乏力,脈搏>100 次/min,出汗,面色發黃。

4.體徵 下腹部壓痛顯著,以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1.5~2cm 處最爲明顯。嚴重者拒按,腹肌強直,反跳痛明顯。婦科檢查陰道有膿性分泌物,宮頸有不同程度紅腫。雙合診宮頸舉痛較劇,因腹肌緊張,盆腔情況難以查清。一般情況下子宮較固定,有劇烈觸痛,兩側附件區觸痛顯著,不易摸清附件腫塊。

疾病病因

多爲混合感染,主要病原體有淋球菌、沙眼衣原體、大腸埃希桿菌、克雷白桿菌、變形桿菌、需氧性鏈球菌、厭氧菌(類桿菌、梭狀芽孢桿菌、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放線菌)等。誘因有機體抵抗力低下、月經期或產褥期衛生不良、婦科手術和操作(輸卵管通液術、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術、宮腔鏡、腹腔鏡檢查或手術)、產科因素(剖宮產、產後出血、清宮術、人工剝離胎盤術、胎盤組織殘留)、計劃生育手術(人工流產術、放置宮內節育器)、性傳播疾病或臨近器官炎症的蔓延等。

病理生理

炎症可通過宮頸淋巴播散至宮旁結締組織,首先入侵輸卵管漿膜層,發生輸卵管周圍炎,然後累及輸卵管肌層,而黏膜層受累較輕,管腔因腫脹變窄,病變以輸卵管間質炎爲主。炎症亦可經子宮內膜向上蔓延,首先入侵輸卵管黏膜層,管腔黏膜腫脹,間質充血水腫和大量白細胞浸潤,上皮可發生退行性變或剝脫。若傘端粘連封閉,膿性分泌物積聚在管腔內,則形成輸卵管積膿;若膿性分泌物自傘端流入盆腔內,與卵巢粘連而破壞卵巢貫通,則形成輸卵管卵巢膿腫,膿腫多位於子宮後方、闊韌帶後葉及腸管間,偶可向陰道、直腸穿破,亦可破入腹腔引起瀰漫性腹膜炎。

診斷檢查

診斷:結合病史、臨牀表現、局部體徵及實驗室檢查,對病程較晚病例不難診斷。重要的是早期給予明確診斷。有人調查於症狀出現2 天之內即獲得治療者,日後子宮輸卵管造影顯示輸卵管均通暢;如在第7 天或更後日子纔開始治療者,僅有70%的輸卵管通暢。但早期病例的症狀體徵缺乏特異性,輕症常被誤診。

Jacobson(1980)根據急性下腹痛伴以下2~3 個症狀或體徵:白帶異常、發熱、噁心、月經異常、泌尿系及直腸症狀,附件壓痛、觸及腫塊,血沉>15mm/h 等,臨牀診斷爲急性盆腔炎 814 例,均作腹腔鏡檢查,符合診斷者僅512 例(65%);而盆腔無明顯病變者達184 例(23%);誤診病例98 例(12%)。另外還有假陰性,即臨牀未診斷盆腔炎而事實爲盆腔炎者有15%。輸卵管炎在腹腔鏡直視下診斷最爲確切,但該方法爲創傷性檢查,尚不能在臨牀普遍開展。

鑑於上述原因,需要制定臨牀診斷盆腔炎的嚴格標準以減少誤診及漏診。

1.Hager(1983)的診斷標準

(1)必須具備下列3 條:

①下腹痛史及下腹壓痛(可有或無反跳痛)。

②宮頸舉痛或子宮觸痛。

③附件區有壓痛。

(2)以上3 條偏重主觀感覺,故必須再具備下面6 條中任何一條:

①體溫>38℃。

②白細胞總數>10.5×109/L。

③血沉≥15mim/h。

④盆腔檢查或B 超掃描有炎性腫物。

⑤後穹隆穿刺液中有膿性物質(白細胞)。

⑥宮頸管分泌液塗片見白細胞內有革蘭雙球菌。

2.Kahn(1991)提出新的診斷方案 鑑於腹部壓痛爲非特異性,且常常缺乏壓痛,而提出新的診斷方案。

(1)必備條件有二:

①宮頸舉痛或搖擺痛。

②附件區觸痛。

(2)並具備下列9 條次要條件中任何一條:

①陰道排液異常。

②C-反應蛋白濃度增高。

③血沉增快。

④子宮內膜活檢有炎症改變。

⑤宮頸黏液塗片找到白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

⑥衣原體檢測陽性。

⑦體溫升高。

⑧觸及附件腫塊。

⑨腹腔鏡檢查有盆腔炎證據。

實驗室檢查:

1.白細胞總數及分類計數 白細胞總數(20~25)×109/L,中性粒細胞0.8~0.85(80%~85%),核左移,提示炎性病竈沒有完全被包圍、隔離或有毒素被吸收,有膿性或其他炎性液體存在。白細胞總數繼續升高,則爲化膿及膿腫形成。如總數降至(10~15)×109/L,一般無膿腫形成,即使有膿腫也缺乏毒力。

2.紅細胞沉降率測定(血沉) 血沉測定是一非特異性反應,應與體溫、脈搏數及白細胞總數等項對照。但血沉加快對臨牀表現不顯著的隱匿性病變有較大參考價值,須進一步尋找有無潛在炎性病竈。急性盆腔炎血沉加快常>30~40mm/h。3.後穹隆穿刺

(1)常規檢查:如炎性病變尚處於侷限階段,常可抽得稀薄的漿液性穿刺液,作白細胞計數及塗片,直接作Gram 染色,檢查中性白細胞數及鑑別細菌類型,除有助於診斷外,還可作爲選擇抗生素的依據。

(2)細菌培養:穿刺液作需氧及厭氧細菌培養。

(3)澱粉酶測定:抽吸子宮直腸窩滲液作同種澱粉酶(輸卵管黏膜產生的澱粉酶)測定,同時抽血測定血中酶值。當輸卵管黏膜有炎症浸潤時,此酶含量明顯降低(正常值300U/L),降低程度與炎症嚴重度成正比、,而病人血清中濃度仍可維持在140U/L,兩者比值如<1.5,則可診斷爲急性輸卵管炎。如同時檢測抽出液的白細胞數增高則診斷急性輸卵管炎更爲可靠。

其他輔助檢查:

1.B 超及CT 檢查 對嚴重腹肌緊張、拒按而盆腔檢查不滿意者,可通過B超或CT 進行輔助診斷。附件炎性包塊的B 超回聲性質可概括爲3 種類型:

(1)實質型,可在子宮旁有不均質的實性腫塊,腫塊邊界不清。

(2)囊腫型,腫塊有積膿時,則呈現輪廓不規則的非均質囊性腫塊。

(3)半囊半實型,在急性或亞急性感染早期對診斷幫助不大。可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血管豐富,呈網狀或團塊狀。

2.腹腔鏡檢查 可通過電視腹腔鏡明確診斷,並可瞭解急性盆腔炎的病變程度、範圍。

鑑別診斷

急性附件炎的臨牀表現有時易與急性闌尾炎、異位妊娠、卵巢囊腫蒂扭轉或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相混淆,診斷時應注意鑑別。

1.急性闌尾炎

2.異位妊娠

3.卵巢囊腫蒂扭轉

4.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

治療方案

1.全身治療 臥牀休息,取頭高腳低位,以利於分泌物的排出和侷限化,應補充液體,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

2.抗生素治療 宮頸分泌物細菌培養可靠性差,可經陰道後穹隆穿刺或腹腔鏡下取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指導抗生素的選擇。由於附件炎多爲混合性感染,在培養報告出來前,選用有效抗生素聯合用藥,住院患者以靜脈給藥爲主。

(1)抗生素選擇原則如下:

①青黴素類:代表藥物有青黴素G,劑量240~1200 萬U/d 靜滴,主要針對革蘭陽性或陰性球菌;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劑量2~6g/d 靜滴,主要針對大腸埃希桿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羥氨苄青黴素-克拉維酸鉀),劑量1.2~2.4g/d 靜滴,抗菌譜更廣,能抑制β-內酰胺酶活性;氨苄青黴素-舒巴坦3.0~9.0g/d 靜滴;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羧噻吩青黴素-克拉維酸鉀),3.2~9.0g/d靜滴。

②頭孢菌素類抗生素:A.第一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菌有效,代表藥物有頭孢唑林(先鋒V)2~4g/d 靜滴;頭孢拉定(先鋒Ⅵ)2~4g/d 靜滴。B.第二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菌抗菌力較第一代強,對革蘭陰性菌的抗菌譜較第一代有所擴大。代表藥物有頭孢呋辛1.5~3g/d 靜滴;頭孢西丁2~4g/d 靜滴;頭孢替安1.0~2.0g/d 靜滴。C.第三代頭孢菌素,對β-內酰胺酶較第二代穩定,其抗菌譜更廣、更強,不良反應更少。代表藥物有頭孢噻肟2g/d 靜滴;頭孢哌酮2~4g/d 靜滴;頭孢他啶4~6g/d 靜滴;頭孢曲松(頭孢曲松鈉)2~4g/d 靜滴;頭孢曲松(頭孢三嗪)2~4g/d 靜滴;頭孢唑肟1~2g/d 靜滴;頭孢甲肟1~2g/d 靜滴。

③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革蘭陰性菌效果良好,代表藥物有慶大黴素16~24 萬U/d 靜滴;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0.4~0.8g/d 靜滴;阿米卡星(硫酸阿米卡星)0.2~0.4g/d 靜滴;妥布黴素80~240mg/d 靜滴。

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革蘭陽性菌、沙眼衣原體有較強作用。代表藥物有紅黴素1.2~1.8g/d 靜滴;交沙黴素800~1200mg/d,口服;羅紅黴素300~450mg/d,口服;克拉黴素500~1000mg/d,靜滴;阿奇黴素500mg/d,口服。

⑤喹諾酮類抗生素:現多選用第三代喹諾酮類抗生素,代表藥物有氧氟沙星200~400mg/d,靜滴或400~800mg/d,口服;環丙沙星400~800mg/d,靜滴或500~1000mg/d,口服;培氟沙星(甲氟哌酸)800mg/d,靜滴或口服;洛美沙星600mg/d,口服;左旋氧氟沙星200~400mg/d,口服。

⑥其他:甲硝唑1.0~2.0g/d,靜滴;替硝唑0.8g/d,靜滴;沽黴素1.2~1.8g/d,靜滴;克林黴素(氯潔黴素)0.6~1.2g/d,靜滴;多西環素(強力黴素)200mg/d,口服;米諾環素(美滿黴素)200mg/d,口服。

(2)急性附件炎可供選擇的抗感染治療方案如下:

①頭孢呋辛1.5g 靜滴,或頭孢曲松1g 靜滴,或頭孢噻肟1~2g 靜滴,或頭孢哌酮1~2g 靜滴,或頭孢他啶2~3g 靜滴,或頭孢甲肟1g,靜滴,2 次/d,連用7~14 天;同時加用多西環素(強力黴素)100mg 口服,2 次/d,服用7 天或阿奇黴素1g 頓服(特別是合併沙眼衣原體感染時)。

②氧氟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200mg,靜滴,聯合甲硝唑0.5g 或替硝唑O.4g,靜滴,2 次/d,連用7~14 天。

③克林黴素1.2g,靜滴,聯合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或奈替米星O.2g,靜滴,2 次/d,連用7~14 天。

④替卡西林(羧噻酚青黴素)+克拉維酸鉀1.2g,靜滴,2 次/d,加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0.2g 或奈替米星0.2g,靜滴,2 次/d,連用7~14 天。

⑤青黴素G 560~1200 萬U、慶大黴素16~24 萬U 加甲硝唑1.Og,靜滴,連用7~14 天。

除靜脈給藥外,最近有學者主張局部抗炎治療,即在腹部或陰道B 超引導下後穹隆或下腹部穿刺,將抗炎藥物頭孢曲松(頭孢三嗪)1.0~2.Og 和甲硝唑0.5g注入盆腔內,保留局部穿刺管,每天注藥1 次,3~7 天爲一療程。

若以上治療後症狀無明顯好轉,高熱持續不退,則可能有輸卵管積膿或輸卵管卵巢膿腫,應按照盆腔膿腫治療。

3.中藥治療 採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銀翹解毒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

4.手術治療

(1)經藥物治療72h,體溫持續不降,或有中毒症狀者,應考慮行剖腹探查手術。

(2)輸卵管卵巢膿腫,經藥物治療有效,膿腫侷限後,也可行手術切除腫塊。

(3)膿腫破裂後,應立即行剖腹探查術。

併發症

不孕、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

預後及預防

預後:易復發。

預防:

1.預防重點

(1)宣傳生殖健康及預防生殖道感染的重要性。必須保持外陰清潔。宣傳月經期性交、人工流產的危害性。及時治療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及宮頸炎等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2)醫務人員進行婦科手術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常規。

2.圍手術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1)圍手術期抗生素預防用藥的原則:

①有明顯的術後感染的危險性,如機體存在貧血、慢性疾病、腫瘤及分娩過程中的胎膜早破、產程延長、多次陰道檢查或肛查等易感因素。

②手術中很可能污染細菌,如陰道式及腹式子宮全切除術,盆腔膿腫手術治療、婦科腫瘤根治手術及選擇性終止妊娠等。

③抗生素預防性治療必須選擇針對陰道菌羣的廣譜抗生素。

④設計當手術中有可能污染細菌時,在組織中已存在足夠濃度的抗生素。在手術前1h 及術後3h 內給藥,殺滅細菌的效果最爲理想。因此抗生素預防性給藥的療程儘可能縮短。

⑤抗生素預防性給藥方案不能作爲手術後感染的治療措施。

(2)給藥方法:用藥時間是預防感染成功的關鍵。許多前瞻性研究提示,預防性抗生素的用藥療程≤24h 的效果好於長療程。

①手術前給藥:目前都主張在術前30~60min 或麻醉開始時單劑單次給藥。如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大,所用藥物的半衰期短,則宜在術中再給藥1 次。例如頭孢曲松1g 溶於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液50ml,於30min 滴完。

②手術後給藥:術後3~6h 按上述劑量再給藥1 次。需要時可在術後24h 內再追加1 次。

(3)儘管預防性抗生素用藥對預防手術後感染有很多優點,但仍須強調手術操作要細緻輕柔、很好止血、避免損傷組織、殘留的結紮斷端不應過長和放置適當的引流管。

流行病學

多發生於生育年齡的婦女。近年來在工業化國家及我國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

特別提示

保持外陰清潔。知道月經期性交、人工流產的危害性。及時治療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及宮頸炎等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醫務人員進行婦科手術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常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