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針 2015年07月19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九針:1.古代針具分類名;2.鍼灸書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

古代針具分類名·九針

介紹

九針爲古代針具分類名,爲九種針具的總稱。出《黃帝內經》。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論》、《官針》及《黃帝內經素問·針解篇》對其形狀和用途有具體論述[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 。《黃帝內經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爲;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

九針的創制與使用,大約開始於青銅器時代,最早記載於《內經》,直至公元1315年在《濟生拔粹》中始見圖形。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劉勝墓(葬於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針和5根殘損銀針,經考證認定是九針中一部分實物。

九針的創制爲刺法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針刺補瀉

全身疾病補瀉原則:《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經絡補瀉原則:《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補瀉先後:《黃帝內經靈樞·終始》:“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補瀉禁忌:《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出:“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

九針詳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

針名

形狀

用途

鑱針

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無得深入

去瀉陽氣,主熱在頭身

圓針

長一寸六分,針如卵形

揩摩分間,以瀉分氣

鍉針

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圓其末

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鋒針

長一寸六分,刃三隅,鋒其末

瀉熱出血,以發痼疾

鈹針

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

以取大膿

圓利針

長一寸六分,尖如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痛痹

毫針

長三(一)寸六分,尖如蚊虻喙

微以久留而養,以取寒熱痛痹

長針

長七寸,長其身,鋒其末

以取深邪遠痹

大針

長四寸,尖如挺,其鋒微圓

以取大氣之不能過關節者,瀉水

鍼灸書名·九針

《九針》爲鍼灸書名,見《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