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體瘤切除術 2012年11月15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手術名稱

頸動脈體瘤切除術

別名

頸動脈體瘤摘除術;頸動脈體副神經瘤切除術;頸動脈體副神經節瘤切除術;頸動脈體副神經瘤摘除術;頸動脈體副神經節瘤摘除術

分類

耳鼻喉科/咽手術/頸動脈體瘤與甲狀-舌骨囊腫或瘻管的手術

ICD編碼

39.8 01

概述

頸動脈體位於頸總動脈分叉部的外膜內,平均體積約6mm×4mm×2mm,營養血管主要來自頸外動脈,由舌咽神經支配,當體內出現缺氧或二氧化化碳存積時,頸動脈體可通過迷走神經反射,使呼吸增快,血壓升高。

頸動脈體是人體最大的副神經節,又是人體化學感受器官,所以頸動脈體瘤既是副神經節瘤,又屬化學感受器瘤(chemodectoma)。

頸動脈體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青春期前少見。女性略多於男性。約5%爲雙側,且多有家族史。

頸動脈體瘤生長緩慢,初發現時多見於下頜角下方的無痛性包塊,逐漸增大後可出現第Ⅸ、Ⅹ、Ⅺ、Ⅻ對腦神經受壓症狀。約10%~15%可向咽部生長,引起吞嚥及呼吸困難,腫瘤多屬包裹型,即包繞頸內、頸外及頸總動脈生長,少數屬侷限型,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

頸動脈體瘤多屬良性,但也有可能惡變,惡變率約爲3.2%~6%。惡變主要表現爲局部淋巴結或遠距離轉移,但組織學鑑別惡變很困難。

化學感受器系統分佈於全身各處,如主動脈體、頸靜脈球、迷走神經、肺、交感神經節、腹膜後等,均可發生化學感受器瘤。所以頸動脈體瘤遠處轉移與多中心化學感受器瘤也不易鑑別。

適應症

頸動脈體瘤對放射線不敏感,手術切除是惟一的治療方法。只有在病人不能耐受手術或腫瘤侵入周圍組織已無法切除時才採用放射治療。由於腫瘤生長部位的關係,手術死亡率約爲12%,術後約30%發生腦部併發症,這也是部分學者不主張手術治療的原因。但由於頸動脈體瘤與頸動脈之間有一分離平面(動脈外鞘),在這一平面進行分離,完全有可能將腫瘤完整分離而不損傷頸動脈。

術前準備

1.頸動脈造影顯示腫瘤大小、位置及供血來源。

2.頸總動脈壓迫試驗(Matas試驗)及全腦血管造影瞭解腦部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以供製定手術方案參考。

3.備血。

4.準備一側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皮膚,以備採取大隱靜用,有條件時可同時準備人造血管備用。

麻醉和體位

仰臥、墊肩、頭轉向對側。氣管內插管低溫(30℃左右)麻醉。

手術步驟

1.多采用沿胸鎖乳突肌前緣斜切口,從乳突尖部至胸骨切跡切開皮膚及頸闊肌。顯露胸鎖乳突肌,並將其拉向後側即可看見腫瘤,仔細檢查腫瘤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如腫瘤向咽部、顱底方向發展,有時需切斷下頜骨,纔能有良好的顯露。

也有人主張做弧形切口,中點位於舌骨大角水平、胸鎖乳突肌前緣處,切口前半部分沿頸部皮膚自然皺褶走行,後半部分向上沿胸鎖乳突肌前緣走行(圖9.5.5.1-1)。

2.腫瘤與頸動脈之間有一分離平面,所以較小的腫瘤或圍繞頸動脈不緊密的腫瘤,可以採用單純的瘤體剝離術將腫瘤切除。

先將靠近腫瘤的頸總、頸內及頸外動脈遊離一段並分別繞以滌綸帶,以備必要時阻斷血流用(圖9.5.5.1-2)。由腫瘤下極開始向上分離,腫瘤與頸動脈之間可見一白色分界線,可作爲分離的導向標誌。分離之前頸動脈周圍應以1%利多卡因做浸潤麻醉,以免發生頸動脈竇及迷走神經反射性血壓及心搏驟停。分離時應注意保護舌下神經、迷走神經、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必要時可切斷結紮,萬一穿通動脈壁,可立即收緊頸動脈兩端的滌綸帶,暫時阻斷血流,縫合血管裂口,如血管壁缺損較大,可用自身血管、同種異體血管或人造纖維血管做補片修補術(圖9.5.5.1-3)。

3.如果腫瘤分離困難,可先做頸動脈內轉流術。靜脈注射肝素,使全身肝素化,將頸動脈兩端的滌綸帶收緊,切開頸動脈,將充滿肝素的硅膠管插入頸內動脈,再以頸內動脈及頸總動脈之滌綸帶將硅膠管與血管一起束緊(圖9.5.5.1-4),頸外動脈的滌綸帶也收緊,這樣,在無血的情況下,可以較快切除腫瘤,也減少了腦組織的缺血性損傷。腫瘤摘除後,將硅膠管取出,縫合頸總動脈切口。動脈內轉流術的缺點是損傷血管內膜,容易發生血栓栓塞。

4.如腫瘤包裹血管甚緊,必須切除一段血管時,就需要做血管移植術,可用自身大隱靜脈或同種異體動脈或人造纖維血管,做頸總動脈與移植物端-側吻合與頸內動脈端-端吻合(圖9.5.5.1-5)。也可將移植物套在內轉流管上,待腫瘤切除後,先將頸內動脈斷端與移植物上端做端-端吻合,然後將頸總動脈端與移植物下端做端-端吻合,在最後3~4針吻合線結紮前將內轉流管取出(圖9.5.5.1-6)。

術後處理

1.沒有進行內轉流術及血管移植術,術中也沒有中斷頸內動脈血流的病人,按一般頸部手術後病人處理。但對雙側頸動脈體瘤的病人,先後切除兩側腫瘤時,術後可能出現暫時性高血壓,須服降壓藥物。

2.術中進行過血管移植的病人,術後一定取平臥位,勿用墊枕,以免移植血管扭曲。每日靜脈滴注右旋糖酐4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共5d。

3.曾中斷頸動脈血流或進行內轉流術的病人可考慮應用肝素1周,以防血栓形成。

4.使用廣譜抗生素,以防感染。

5.注意有無舌下、迷走等神經損傷。

述評

1.最常見而嚴重的併發症是由於手術中斷頸內動脈血流時間過長,引起不可逆性腦細胞損害,致病人持續昏迷。

2.術後1周之內,可發生腦動脈繼發性血栓或栓塞,特別是施行內轉流術的病人,可出現偏癱、昏迷。可使用溶血栓藥物或手術取出血栓。如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應立即手術取除血栓。

3.由於感染,血管吻合口破裂。

4.兩側頸動脈體瘤切除術後發生高血壓。

5.舌下、迷走神經損傷。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