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跳疽 2016年06月03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環跳疽(carbuncle of Huantiao poin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2.。爲生於髖部環跳穴處,以漫腫疼痛,影響髖關節活動,全身症狀嚴重,潰膿難收,並易致殘爲主要表現的無頭疽[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見《外科理例》卷五。

疽毒發於髖部環跳穴者稱爲環跳疽,又名貼骨疽,縮腳疽。正當於現代醫學的急生化膿性髖關節炎。中醫文獻中把生於膝部的叫疵疽,生於足踝部的叫足踝疽,生於肩部的叫肩中疽,生於肘部的叫肘疽,生於腕部的叫兌疽。病名雖不一,但均屬關節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病因證治基本相類似,可以相參閱,此處從略。

診斷要點

1、初起惡寒發熱,髖關節處筋骨隱痛,皮色不變,繼則疼痛加劇,不能屈動,臀部外突,在腳略向外翻。

2、中期皮膚焮熱,皮色微紅,疼痛,漫腫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壯熱持續,按之有波動感者,爲內膿已成。化膿期在得病後1~3個月之間。

3、潰後出膿黃稠,若損骨則收口不易,愈後多成殘廢。

4、本病需與髂窩流注及髖關節流痰相鑑別。髂窩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內翻,愈後不會造成殘廢。髖關節流痰初起局部症狀和全身症狀均不明顯,化膿期約在得病後半年至1年,潰後膿液中夾有絮狀物質。

辨證分析

1、本病病 因病理基本同附骨疽,也可由附近外傷染毒或由附骨疽直接蔓延而來。其臨牀特點是好發於兒童,男多於女,局部漫腫疼痛,影響關節屈伸活動,潰膿後難以收斂,易造成殘廢。

2、本病的臨牀表現取決於病邪之輕重及骨、關節受損的程度。早期階段多無明顯全身症狀,髖部漫腫、微痛,觸之不甚熱,患側屈曲不能伸直,是爲邪阻局部,經絡氣血鬱滯不通所致。隨着病情發展,上述症狀逐漸加重,髖部疼痛徹骨,不能活動,局部可出現紅腫熱及壓痛,甚有應指感。如兼見高熱,或寒熱起伏,則爲熱盛肉腐,有化膿的可能。若治之失時,則有壞骨的可能,可出現患肢僵損、脫臼,每致殘廢。治療以清熱解毒,和營化溼爲主。

辨證論治

溼熱證

證見

發病較快,髖部紅腫熱及壓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髖關節滲液而有應指感,兼見寒熱起伏或高熱難退。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化溼,和營解毒。

方藥

1、主方:五神湯(鄒嶽《外科真詮》)加味處方:茯苓15克,金銀花15克,牛膝12克,車前子9克(包煎),紫花地丁9克,蒼朮9克,黃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時而跳痛,內膿將成者,加穿山甲9克、皁角刺9克。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剉末先煎)。

2、中成藥參照“附骨疽”溼熱鬱滯證中成藥。

3、單方驗方:血藤粉(唐澤銀《廣西中醫藥》1989.1)處方:血藤根、葉粉各20克,蜂蠟100克。將蜂蠟裝入缸內,置火上熔化,摻入血藤粉,攪勻,離火,趁熱未凝固時捏作厚1釐米與瘡面大小形狀相當的餅塊,覆蓋瘡面上,每日1次。

陰寒證

證見

髖部漫腫,皮色不變或色白,局部微熱,患肢屈曲而不能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

溫通散寒,和陽解凝。

方藥

1、主方:陽和湯(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加減處方:熟地黃15克,鹿角膠10克(烊化),白芥子9克,麻黃9克,甘草6克,黃芪15克肉桂3克(焗服),當歸9克,連翹9克,柴胡9克,白芷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小金丹,成人每次0.6克,重症1.2克,7歲以上小兒每次0.3克,7歲以下小兒每次0.15~0.2克,每日2次,打碎後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醉蓋取汗。孕婦忌服。

3、單方驗方參照溼熱證單方驗方。外治法參照“附骨疽”外治法。

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參照“附骨疽”飲食療法。

2、灸法潰後瘡口紫暗者,可以隔附子餅灸之,餅乾換置,每日1次,灸2~3餅。

3、預防調護在初起時即宜局部夾板固定或皮膚牽引,以減少疼痛並可防止畸形。

關於附骨疽

附骨疽(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毒邪深襲,附着於骨的化膿性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又名附骨癰、多骨疽、朽骨疽。

附骨疽的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附骨癰,亦由體盛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於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由邪氣深入,結於骨而發[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附骨疽者,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冷溼,或秋夏露臥,爲冷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著鼠xx髂頭xx膝間,嬰孩嫩兒,亦著髆肘背脊也。”

《外科精義》捲上:“夫附骨疽者,以其毒氣深沉。附着於骨也。”

附骨疽的症狀

初起病勢急驟,全身不適、倦怠,繼而寒戰、高熱、汗出而熱不減,食少、苔黃膩、質紅,脈滑數,甚則噁心嘔吐,患處疼痛如錐,色紅、腫脹、焮熱、拒按,活動受限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類似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

附骨疽的治療

治法:初期膿未成者,以消爲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方選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等,局部外貼金黃散,或雙柏散;若膿已成而未潰,應以託爲主,宜托里透膿,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局部切開排膿,或採用其他方法施治[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

若寒熱往來,則宜清熱化溼,行瘀通絡之劑,內服可選仙方活命飲加減,或合醒消丸;如膿將成或已成者,宜清熱化溼,託毒和營之品,內服可選黃連解毒湯加味;若患者證見氣血雙虛之象,應予補血益氣之法,方選八珍湯,或十全大補丸;若膿成者,則宜切開引流;若見瘡內有死骨形成遊離者,應即用手術鉗去朽骨;若竇道形成,治宜手術擴創,剔除竇之硬壁,以藥捻引流;若瘡口紅潤,膿水將盡,則改敷生肌散以收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