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葒草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葒草

拼音名HónɡCǎo來源爲蓼科植物紅蓼PolygonumorientaleL.的地上部分。夏、秋割取地上部分,或將打下水紅花子後剩下的地上部分收集起來,曬乾。性味辛,溫。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利溼,活血止痛。用於風溼性關節炎。用法用量0.5~1兩。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出處1.《名醫別錄》:葒草,如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採實。2.《綱目》: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別錄》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雲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雲:天蓼即水葒。據此,則二條乃一指其實,一指莖葉而言,今併爲一。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葉,其花色淺紅成穗,深秋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拼音名HónɡCǎo別名游龍、紅、蘢古、巋、龍(艹頡)、紅草、蘢鼓、天蓼、石龍、大蓼、水紅、水紅花、紅蓼、朱蓼、白水葒苗、蓼草、大毛蓼、東方蓼、水蓬稞、九節龍、大接骨、果麻、追風草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