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防己散 2009年12月0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一兩)、黃芩(一兩)、麻黃(去根節.一兩半)、石膏(一兩半)。赤芍藥、川芎、防風、羌活、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炒),各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白朮,各半兩。

功能主治

治賊風,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四: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30克 黃耆30克(銼)桂心30克 赤茯苓6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0克(銼)

製法

上藥搗篩爲散。

功能主治

治皮水,四肢習習然動。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四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四: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30克 木通30克(銼)桑根白皮30克(銼)赤茯苓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大腹皮15克(銼)牽牛子30克(微炒)

製法

上藥搗粗羅爲散。

功能主治

治水氣溢於皮膚,四肢腫滿,上氣喘急,小便祕澀。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薑4克,蔥白7寸,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四

《聖惠》卷二十一: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1兩,茯神1兩,白鮮皮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青羊角屑1兩,羚羊角屑1兩,沙蔘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1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

熱毒風攻頭面,壅悶,口鼻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上爲粗散。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二十一

《聖惠》卷四十五: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半兩,赤茯苓3分,檳榔1兩,桑根白皮3分(銼),木通3分(銼),豬苓3分(去黑皮),紫蘇莖葉3分。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腳氣腫滿,小便不利,喘促不食。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散”。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五

《聖惠》卷四十五: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3分,赤茯苓1兩,酸棗仁3分(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桑根白皮1兩(銼),桂心半兩,薏苡仁3分,羌活3分,赤芍藥3分,麻黃3分(去根節),羚羊角屑3分。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腳氣風毒痹攣,腫痛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五

《聖惠》卷三十八: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2分,桑根白皮1兩(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3分,紫蘇莖葉1兩,木通2分(銼),大腹皮1兩(銼),黃芩半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前胡1兩(去蘆頭)。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痰結不食,身體浮腫,腹脅滿悶,喘息氣粗。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聖惠》卷二十: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1兩,麻黃1兩半(去根節),赤芍藥3分,芎藭3分,黃芩1兩,防風3分(去蘆頭),羌活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當歸3分(銼,微炒),石膏1兩半,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術半兩。

製法

上爲粗散。

功能主治

賊風。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二十

《聖惠》卷六:漢防己散

別名

防己湯

處方

漢防己1兩,赤茯苓1兩,白前1兩,桔梗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通1兩(銼),紫菀1兩(去苗),紫蘇莖葉1兩,天門冬1兩(去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兩(炙微赤,銼)。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肺臟壅熱,煩躁喘粗,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防已湯(《聖濟總靈》卷四十九)。

摘錄

《聖惠》卷六

《聖惠》卷七: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1兩,海蛤半兩,滑石1兩,葵子半兩,豬苓半兩(去黑皮),瞿麥半兩。

製法

上爲細散。

功能主治

膀胱實熱,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濃煎木通湯調下。

摘錄

《聖惠》卷七

《醫略六書》卷三十:漢防己散

處方

防己3兩,豬苓兩半,澤瀉兩半,商陸兩半。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浮腫,脈沉者。

用法用量

生薑湯煎3錢,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產後離蓐太早,姿飲積溼而浸漬中外,遍滿皮膚,故周身浮腫謂之水腫。防己瀉血分之水,豬苓瀉氣分之水;澤瀉瀉膀胱之水,商陸瀉腸胃之水。爲散,薑湯煎,使水溼頓去,則腸胃廓清而經絡通暢,豈有遍身浮腫之患乎。此邪盛攻實之劑,亦急則治標之法。凡體虛邪氣不實者,慎勿輕試。

摘錄

《醫略六書》卷三十

《聖惠》卷二十二: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3分,人蔘3分(去蘆頭),荊芥2分,芎藭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枳實3分(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製法

上爲粗散。

功能主治

上焦痰攻。頭目旋暈,心神煩亂。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

忌飴糖、羊肉。

摘錄

《聖惠》卷二十二

《聖惠》卷五十一: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1兩半,石膏4兩,桂心1兩,人蔘1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白朮1兩。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胸膈間支飲,數吐下之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一

《聖惠》卷七十五:漢防己散

別名

防己湯

處方

漢防己3分,桑根白皮1兩(銼),木香1分,大腹皮3分(銼),紫蘇莖葉1兩,赤茯苓1兩。

製法

上爲粗散。

功能主治

妊娠通身浮腫,喘促,小便澀。

用法用量

防已湯(《聖濟總靈》卷一五七)。

摘錄

《聖惠》卷七十五

《聖惠》卷六十一: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3分,麥門冬3分(去心皮),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地骨皮3分,前胡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肺癰,喘急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乾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六十一

《聖惠》卷五十四:漢防己散

別名

防己湯

處方

漢防已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木通1兩(銼),赤茯苓1兩,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澤漆半兩,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百合1兩。

製法

上爲粗散。

功能主治

水氣,咳逆上氣,四肢浮腫,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

防已湯(《聖濟總靈》卷八十)。

摘錄

《聖惠》卷五十四

方出《聖惠》卷五十四,名見《曾濟方》卷一九二: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1兩,桑根白皮(銼)1兩,蒼朮(銼,炒)1兩,郁李仁(去皮尖)1兩,羌活1兩。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風水面腫,脈浮而緊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裏再服之。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四,名見《曾濟方》卷一九二

《聖惠》卷六十九:漢防己散

處方

漢防己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赤茯苓3分,大腹皮3分(銼),前胡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赤芍藥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桂心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婦人血分,四肢浮腫,喘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聖惠》卷六十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