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清 周學海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伏寒觸發與傷寒時溫脈證並病機異同

久寒下伏。有因新感風寒而觸發。有因春月時陽上升而觸發。有因飲食勞倦而觸發。新感觸發。外證傷寒相似。而不同者。上焦傷寒惡寒發熱。遍身筋絡。拘急疼痛。而頭項爲甚。脈象沉緊而數。呼吸稍促。而不甚粗。常欲仰臥。展布四體。伏寒雖已發熱。心常凜凜畏寒。筋骨諸節。脹痛。而兩髀以下。膝脛爲甚。脈象浮弦而大。重按反小。起伏應指戰慄。呼吸喘粗。身熱足冷。胸雖煩躁。而兩足常欲蜷曲。不能伸展。時陽與飲食勞倦觸發。外證冬溫春溫相似。而不同者。時溫。大熱氣粗。久撫肌裏灼手。脈象洪緩而數。來疾去遲。舌苔滿黃。渴欲冷凍飲料。時時欲嘔。筋骨微脹而不痛。神識不清。不待胸滿。即不思食。伏寒微熱。動即氣喘寒熱往來。久撫肌裏不熱。或反冷如冰。脈象洪緩而遲。其來不盛。而去甚疾。沉候與尺後反緊。舌苔前黃後白。表黃裏白渴不欲飲。或欲熱飲。少腹氣衝。暴大嘔吐。筋骨疼脹。神識清明。食稍減而易飢。以上皆初起見證也。血氣尚未濁亂。邪正尚未混淆。是傷寒溫病。與伏寒之最要關頭。入手辨症不差。施治不誤。刻期可已。過此失治。變證蜂湧。高下相引。表裏相攻。斑疹隱見。而痰嗽頻仍。口爛齦蝕。而臍痛腹瀉寒熱之真假難明。虛實之淺深莫辨。心慌手亂。顧此失彼。鮮不敗者。舊說辨傷寒溫病有曰。溫病從裏。傷寒從表。又曰。溫病三焦傷寒六經。予更續之曰。傷寒重證。自下而上。溫病重證。自上而下。傷寒死證。自上而下。溫病死證。自下而上。傷寒在下而不上。輕證也。在上而不下。輕之輕也。溫病在上而不下。輕證也。在下而不上。輕重之間。未可知也。夫溫病發於伏氣者。由口鼻吸受。伏於膈上膜原。侵淫三焦血分。其即病者。亦由口鼻散佈肺胃。消灼津液血分濁惡也。傷寒發於伏氣者。由足脛浸受。伏於筋絡骨節。侵淫肌膜氣分。其即病者。乃由腠理佈於上焦。閉遏陽氣氣分搏激也。傷寒伏氣變爲溫病者。非寒能化溫也。其人本體氣血多熱。寒伏於下。陽氣不得下通。三焦菀熱。日積月盛。及至發病。只見三焦熱證。不見下焦寒象。且有清利上熱。自能借逐下寒者。故雖有髀脛脹痛諸證。前人往往皆強屬於溫。而不敢議其爲寒也。若下寒太盛。上熱不及借逐者。當俟熱勢半減後。加藥分治之。須得內經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之義。否則溫去寒存。上嘔下利中焦隔塞。有合偏死下虛人之說矣。其實非下虛也。乃下寒而失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