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桂枝湯

處方

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

功能主治

傷寒中風病頭痛發熱漢出惡風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傷寒論》:桂枝湯

別名

陽旦湯(《傷寒論》)。

處方

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 甘草6克(炙)生薑9克(切)大棗12枚(擘)

藥理作用

1.解熱、鎮痛、抗炎與鎮靜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3(3):25,解熱試驗說明;75%桂枝湯能使發熱家兔肛溫降低0.71℃,皮溫試驗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膚溫度降低8.13%。鎮痛實驗結果,在120分鐘時,37.5%、75%桂枝湯使小鼠基礎痛閾分別增高64.82%和105.35%;與0.1%嗎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湯對小鼠扭體反應的抑制率爲90%。另外,桂枝湯有較強抗甲醛性炎症作用,致炎後1小時,37.5%和75%桂枝湯的腫脹抑制率分別爲85.72%和84.77%。實驗還表明桂枝湯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動,增強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2.對巨噬細胞功能的促進作用 《福建中醫藥》1983(1):61,本方對小白鼠巨噬細胞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桂枝湯組的巨噬細胞吞噬率爲24.4%、吞噬指數爲42.2%;對照組則分別爲21.0%、36.4%,(P<0.05)有顯著性差異。實驗還參考Ashman、Ellingson提出的體溫升高,巨噬細胞活動能力隨之增強的觀察結果,證實了原方“啜粥溫覆”的科學性。並採用不同給藥時間分組觀察,發現每日服2~3劑或每日1劑連服數日的效果最佳,與仲景“後服小促”、“不愈更作”的記載一致。

功能主治

解肌發汗,調和營衛。治外感風寒,發熱惡風,頭痛項強,身痛有汗,鼻嗚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見上述症狀者。

用法用量

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適寒溫,服100毫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適量,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遍身微汗者爲佳。若一服汗出病癒,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注意

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表實無汗,表寒裏熱,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者,均忌用。

備註

本方證屬腠理不固,風寒外襲,營衛不和。治宜辛溫解肌,調和營衛。方中桂枝散寒解肌爲君;芍藥斂陰和營爲臣;生薑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棗助芍藥和裏營,併爲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爲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功。

摘錄

《傷寒論》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桂枝湯

處方

桂枝1兩,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

製法

上爲散。

功能主治

傷風頭痛,鼻鳴乾嘔,發熱自汗惡風,或寒熱汗出則少解,如瘧狀,脈浮洪虛大。感冒過汗。

用法用量

每服5錢,煎8分,食前服。蓋被取微汗。

盛夏時及淋家、酒家、衄家,於桂枝湯加黃芩,名陽旦湯;或夏日只用本方增芍藥,名建中湯。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

《保命集》卷中:桂枝湯

處方

桂枝半兩,白朮半兩,芍藥半兩,甘草2錢(炙)。

製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大腸經動,下痢爲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內寒泄瀉。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水1盞,煎至7分,去滓取清,宜溫服之。

摘錄

《保命集》卷中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桂枝湯

處方

桂心3兩,甘草(炙)3兩,大棗12枚(一方用生薑5兩)。

製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中風汗出,乾嘔。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次服。

注意

忌生蔥、海藻、菘菜。

摘錄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

《外臺》卷三引《範汪方》:桂枝湯

處方

桂心2兩,小藍2兩。

功能主治

天行(匿蟲)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2升半,納豬肝10兩,去上膜,細研,着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盡服之;在下部者,3分藥中用1分,竹筒納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如發大細蟲5-6升。小兒半作之。

注意

忌生蔥。

摘錄

《外臺》卷三引《範汪方》

《攝生衆妙方》卷四:桂枝湯

處方

官桂、麻黃(去節,用枝)各等分。

功能主治

傷寒感冒。

用法用量

水1鍾半,加生薑3片、蔥1根,煎至8分,溫服。取汗。

摘錄

《攝生衆妙方》卷四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人蔘1兩,當歸1兩,甘草(炙)1兩,芎藭1兩,石膏1兩。

製法

上爲粗末。

功能主治

產後傷寒,頭目昏痛,體熱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擘),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活人方》卷三:桂枝湯

處方

防風3錢,羌活2錢,茯苓1錢5分,陳皮1錢5分,蘇葉1錢,桂枝5分,甘草2分,生薑3片。

功能主治

三陰自利。

用法用量

水煎,午前後服。

摘錄

《活人方》卷三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朮1兩,甘草(炙,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製法

上爲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水在心下,心悸動,欲得人按。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醫學傳燈》捲上:桂枝湯

處方

桂枝3錢,白芍(生用)3錢,甘草2錢,大棗3枚,浮麥1撮。

功能主治

傷風,脈來洪大無力,身熱汗出者。

用法用量

氣虛脈細,加黃耆。

摘錄

《醫學傳燈》捲上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湯

處方

桂枝、厚朴(炒)、陳皮、甘草、桔梗、紅花、柴胡、麥芽、神曲、木香。

功能主治

厥陰傷寒,腹痛作瀉,或成結胸者。

用法用量

生薑1片,紅棗2枚爲引。

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傷風約言》:桂枝湯

處方

桂枝2大園匕,芍藥2大園匕,生薑7分。

功能主治

外感風寒,脈浮數者。

用法用量

以水3合,煎取1合,去滓頓服。中病即止。

摘錄

《傷風約言》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3分,芎藭半兩,半夏(湯洗7遍,生薑等分同搗,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菖蒲半兩,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芷1分。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中風傷寒初得,其外證頭項疼,腰背強,壯熱語澀,恍惚,涕唾稠粘,遍身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蓋覆取汗。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直指》卷二十六:桂枝湯

別名

桂枝散

處方

辣桂。

製法

上爲末。

功能主治

打撲傷墜,瘀血混悶,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

桂枝散(《普濟方》卷三一一)。

摘錄

《直指》卷二十六

《聖惠》卷九:桂枝湯

處方

桂枝1兩,赤芍藥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麻黃1兩(去根節),芎藭1兩,柴胡1兩(去苗),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製法

上爲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7日不解,頭痛,小便清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覆取汗,如人行10裏未汗,再服。

摘錄

《聖惠》卷九

《聖濟總錄》卷一七七

方名

桂枝湯

組成

桂(去粗皮)1兩。

主治

小兒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飲皆出,腹中痛,氣欲絕。

用法用量

100-200日兒,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空心、午後,分2次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千金》卷五

方名

桂枝湯

組成

桂枝半兩,甘草2兩半,紫菀18銖,麥門冬1兩18銖。

主治

嬰兒猝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4-5次與之。

用藥禁忌

宜節乳哺。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桂枝湯風傷衛藥也,以本方無治謦咳藥,故去芍藥、姜、棗,而易紫菀、門冬引領桂枝、甘草以開發肺胃逆氣,皆長沙方中變法,豈特嬰兒主治哉。

《回春》卷二

方名

桂枝湯

組成

桂枝、芍藥、防風、羌活、川芎、白朮、甘草。

功效

實表散邪。

主治

冬月正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頭痛,發熱惡風,脊強,自汗,脈浮緩。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製備方法

上銼。

用藥禁忌

無汗者不可服。

《普濟方》卷一○六

方名

桂枝湯

組成

大續命湯去白朮加桂。

主治

中風,急強大呼不自知覺,身體強直。

《儒門事親》卷十二

方名

桂枝湯

別名

桂苓湯

組成

桂枝1兩,茯苓半兩,芍藥1兩,甘草7錢。

功效

發汗。

主治

風寒暑溼之氣,入於皮膚而未深,飧泄不止,日夜無度,完谷不化,身表微熱,兩手脈息俱浮。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同煎,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