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鬼筆

關聯數據

關於鬼筆

出處《本草拾遺》拼音名GuǐBǐ別名朝生暮落花、狗溺臺(《本草拾遺》)。來源爲鬼筆科植物細皺鬼筆的子實體。原形態子實體發生之初,爲卵圓形,長徑約2釐米,白色柔軟,有彈力,內部發達時,則外皮破裂,抽出條柄,高10~15釐米。全體極軟,頭部的菌蓋呈鍾狀,硃紅色,有細微的皺紋,表面有粘液,發惡臭;柄的上部淡紅色,下半部白色。生境分佈生於竹林等陰溼地處。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遺》:"主惡瘡、疽、匿、疥、癰、蟻瘻等,並日幹,末,和油塗之。"②《綱目》:"研末,敷下疳瘡。"摘錄《*辭典》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