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

疾病代碼

ICD:F06.8

疾病分類

精神科

症狀體徵

一級高血壓( 輕度) 指成年人收縮壓持續≥ 18.7 ~ 21.1kPa(140 ~159mmHg),舒張壓≥12.0~13.2kPa(90~99mmHg)。患者僅有全身及腦部細小動脈痙攣,部分患者出現腦衰弱綜合徵。表現爲頭部不適,情緒易激惹,自主神經症狀如心跳加快或心前區不適感,以及睡眠障礙等。患者易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工作能力減低等。

二級高血壓(中度) 指收縮壓多持續在21.3~23.8kPa(160~179mmHg),舒張壓多在13.3~14.5kPa(100~109mmHg)。患者腦部有小動脈痙攣、硬化,使腦細胞出現營養不良性蛻變。臨牀上可出現發作性焦慮、抑鬱,同時伴有興奮不安。少數患者可出現幻覺和妄想,但其情感協調,接觸良好。

三級高血壓(重度) 指收縮壓多持續在≥24.0kPa(180mmHg),舒張壓≥14.7kPa(110mmHg)。患者可表現爲高血壓腦病或危象,可出現明顯的腦水腫,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同時伴有頭痛、嘔吐、視盤水腫、暫時性偏癱失語、假性腦腫瘤樣綜合徵及心腎功能不全的症狀和體徵。

本病的病程和預後常取決於高血壓本身的嚴重程度,精神症狀的出現可使高血壓加重。意識障礙多陣發性出現,如果意識障礙持續存在則預後不好。

精神障礙常表現於以下幾點:

1.早期症狀 精神障礙早期症狀主要爲腦衰弱綜合徵。表現頭部不適,情緒不穩,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工作能力下降,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2.侷限性神經系統症狀體徵 侷限性神經系統症狀體徵較常見的有假性延髓性麻痹、構音困難、吞嚥困難、中樞性面癱、程度不同的偏癱、失語、失用或失認、癲癇發作、尿失禁等。不同部位的腦出血或腦梗死產生的侷限性症狀不同,如大腦後動脈供血區發生障礙時,可有同側偏盲、空間失認及自知力缺乏等。

3.智能損害(癡呆) 早期爲侷限性,即認知功能損害不平均,儘管有記憶障礙、智能損害,但自知力和判斷力保持較好。焦慮抑鬱只表現對自身疾病的過分注意,以後即產生恐懼、憂慮、抑鬱及疑病觀念等。常突然起病,呈階段性退化。在以後的進程中,部分病人出現感知覺障礙及思維障礙,產生各種幻覺、妄想狀態,如關係、被害、疑病、嫉妒、被竊妄想等。常是中期高血壓病的表現。但沒有意識障礙。有的病人由情感脆弱逐漸發展爲情感遲鈍、強制性哭笑,少數發生情感爆發。隨着病情進展,若出現軀體合併症、精神創傷、急劇環境變化,特別在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的情況下,癡呆症狀會呈階梯式加重,晚期即成爲全面性癡呆。出現高血壓危象、腦病時,病人可出現意識障礙,可伴有恐怖性幻覺或片斷妄想,興奮、衝動、言語不連貫或出現假性腦腫瘤樣綜合徵(顱壓升高體徵)。有些病人意識恢復後,短期內仍有類似躁狂或抑鬱表現。

4.腦血管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腦血管病伴發的精神障礙可有記憶、智能障礙和侷限性神經症狀體徵。多數病人的病程呈階梯性、波動性變化,有的因腦卒中而惡化,僅少數病人病情可緩解。病程短者約2 個月,長者20 餘年,平均5 年左右。半數病人伴有高血壓病,有的伴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人的高血壓、頸動脈雜音、伴短暫抑鬱心境的情緒不穩、哭泣或爆發性大笑、短暫意識混濁或譫妄發作等症狀常因進一步的梗死而加劇。人格相對保持完整,但也可出現明顯的人格改變,如淡漠、缺乏自控能力,或原有人格特點更突出,如自我中心、偏執或易激惹。多數病人因反覆出現急性腦血管病發作或冠心病發作或繼發感染死亡。

5.軀體症狀 常有頭痛、嘔吐、眩暈,血壓升高、眼底動脈短暫性痙攣或硬化、X 線見心臟的改變、實驗室檢查見腎功能改變等。

疾病病因

原發性高血壓目前病因尚不明。可能與年齡增長、心理社會因素、遺傳因素、高熱量飲食等有關。多發生於40~50 歲。無性別差異。在腦血管壁病變和血液成分、血流動力學改變基礎上,加上長期情緒不穩、持久的精神緊張等因素,可引起血壓持續升高,造成細小動脈痙攣及細小動脈硬化,並由此而產生腦組織供血不足甚至缺血,以致神經細胞發生營養障礙,產生一過性腦血管危象或導致精神障礙。一般發病急,進展緩慢,病程波動呈階梯樣,臨牀表現多種多樣,但最終常發展爲癡呆。

病理生理

在高血壓病血管壁病變的基礎上,加上睡眠障礙、脫水、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紅細胞增多等多種因素,可引起血壓下降、血流緩慢、血黏度增加或血凝固性異常等因素,常常發生腦梗死,導致腦功能障礙。資料顯示腦血流量降低的程度與癡呆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多發性梗死的梗死竈數量面積對癡呆發生有重要作用。癡呆根據顱內血管病損範圍,病理分類爲:

1.瀰漫性病變引起的癡呆 以大腦基底節多發性梗死較多見。病理解剖常見不同病期的多發性腔隙性梗死竈,血管可見廣泛性粥樣硬化。

2.侷限性病變引起的癡呆 與病變大小和部位有關。主要病理所見爲腦動脈硬化。除了腦實質及腦血管病變外,也可累及視網膜與心腎等臟器。隨着腦動脈硬化的嚴重發展可產生瀰漫性腦萎縮。

診斷檢查

診斷:

1.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使用的血壓標準是:凡正常成人收縮壓應小於或等於140mmHg(18.6kPa),舒張壓小於或等於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60mmHg(21.3kPa),舒張壓大於或等於95mmHg(12.6kPa)爲高血壓;血壓值在上述兩者之間,亦即收縮壓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間,舒張壓在91~94mmHg(12.1~12.5kPa)之間爲臨界高血壓。診斷高血壓時,必須多次測量血壓,至少有連續兩次舒張期血壓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確診爲高血壓。僅1 次血壓升高者尚不能確診,但需隨訪觀察。WHO 的新標準:理想血壓:<120/80mmHg;正常血壓:<130/85mmHg;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達到收縮壓140mmHg 和(或)舒張壓90mmHg 就是高血壓了(須連續2 次以上)。

2.精神症狀出現以前,有明確的高血壓史。即在患原發性高血壓的基礎上,病人出現腦衰弱綜合徵,或出現焦慮、抑鬱、幻覺、妄想狀態及意識障礙等表現,且精神症狀隨血壓和軀體症狀波動,也就是症狀的起伏與血壓的波動關係密切。

3.早期以腦衰弱綜合徵爲主,晚期常有意識障礙。

4.病人無意識障礙時情感鮮明,接觸良好,但判斷力欠缺。

實驗室檢查: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實驗室檢查結果,要符合高血壓病實驗室檢查改變,精神障礙無特異的實驗室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精神障礙無特徵性的輔助檢查。如高血壓病三期,則有相關受累靶器官陽性檢查證據。

鑑別診斷

1.與腦動脈硬化伴發的精神障礙鑑別 由於原發性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常同時存在,且晚期出現的精神障礙有時也十分相似,因而鑑別較困難。原發性高血壓在精神症狀出現前,已有多年高血壓病史,精神因素常爲精神障礙發生的誘因,且精神障礙的發生較爲迅速,而腦動脈硬化者常在過勞、任務繁重或患傳染病後發生。原發性高血壓發作性意識障礙較多見,腦動脈硬化如不伴有原發性高血壓,則很少出現這類症狀。高血壓病出現癡呆症狀時,以“假性麻痹性癡呆”的表現爲主,而腦動脈硬化者則表現爲侷限性癡呆。自主神經症狀在高血壓病時較腦動脈硬化者爲多見。

2.與功能性精神病鑑別 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的病史、軀體症狀有精神症狀特徵,並有意識障礙。

3.與感染、中毒伴發的精神障礙鑑別 可通過病史(有無感染、中毒史)等及意識障礙特點鑑別。

4.出現假性腦腫瘤樣綜合徵,應藉助CT、MRI 排除顱內腫瘤。

5.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病人一般血壓不高,多因精神過度緊張或遇有應激因素而發病,而本病早期的腦衰弱綜合徵是由於原發性高血壓引起,不一定具有造成精神緊張的因素。

治療方案

原發性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以治療高血壓病爲主,同時控制精神症狀。

1.一般治療

(1)目前無法根治腦血管病伴發的精神障礙,但治療能延緩病情進展,減輕或消除疾病症狀和心理社會性不良後果,並減少伴發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

(2)應加強對腦血管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的心理社會影響的瞭解和調整,識別疾病的促發或延續因素,提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早期及恢復期的患者,採用支持性心理治療,讓患者瞭解所患疾病的性質,消除顧慮、恐懼和悲觀情緒,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從而改善情緒,這有利於血壓的穩定和降低。多食用低鹽和素淡食物,少食用高脂肪、高糖及辛辣飲食。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戒菸戒酒,適當參加文體活動等,對高血壓狀態的緩解也大有裨益。

(3)根據病情調整綜合性治療護理,正確應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心理社會及康復干預等。制定全面的綜合性治療計劃,並根據病情不斷調整綜合性的治療護理,正確應用各種藥物治療,如溶栓治療、抗凝治療、極化治療,降壓藥物、益智藥與腦代謝改善藥等。降壓是治療本病的關鍵,降壓藥物的應用可選用:氫氯噻嗪12.5~25mg,口服,3 次/d;地巴唑10~20mg,口服,3 次/d;鈣離子拮抗劑如氟桂利嗪(西比靈)5mg,每晚1 次;卡託普利25mg,口服,3 次/d,酌情增至100mg,口服,3 次/d 等。治療高血壓危象可用可樂定0.075mg,口服,3次/d,酌情增至每天0.2~0.8mg,分3 次服用,或緩慢靜注0.15~0.3mg;硫酸鎂肌注等。目的是改善腦血流、預防腦梗死、促進腦代謝、緩解症狀、阻止病情惡化。

2.精神症狀的治療 對於原發性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應根據其不同的臨牀特點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同時要注意安全,使其安靜臥牀、控制興奮,防止衰竭和高血壓危象及卒中發生。用藥應從小劑量開始,緩慢加藥,待症狀改善後減藥或停藥,不宜長期應用。

(1)前驅期:

①一旦明確了腦血管病伴發的精神障礙的前驅症狀,應立即治療。但早期高血壓雖然血壓升高但不穩定,不一定應用降壓藥。可正確調節飲食和生活節奏,少進鹽,素淡飲食,戒菸戒酒,保證睡眠和適當活動。

②心理治療和社會干預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目的在於減少應激性生活事件,使病人消除不必要的顧慮、恐懼及悲觀情緒,主動配合治療。

③以適合病人及其家屬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並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2)急性期:

①盡力減輕和緩解急性症狀,重建和恢復病人的社會功能。

②一般治療:應注意病人飲食、營養、水電解質平衡;鼓勵適當活動,預防感染,尤其預防肺部和泌尿系統感染。

③藥物治療:溶栓治療、抗凝治療、極化治療,降壓藥物、益智藥與腦代謝改善藥等,應儘早使用。並用藥物時需注意藥物的合理配伍與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應。治療必須兼顧其他軀體疾病,如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等。根據高血壓病臨牀分期選擇適當的降壓藥,但不宜使收縮壓降得太低。降膽固醇藥有:維生素C、維生素B6,維生素E、亞油酸丸、氯貝丁酯,中藥何首烏、山楂等。如有腦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可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靜滴,煙酸(菸酸)、煙酸肌醇(菸酸肌醇酯)、地巴唑,或中藥丹蔘、當歸、赤芍、桃仁、川芎等也可應用。應根據精神症狀特點使用精神藥物,如控制興奮,以BZ 類較好;對焦慮抑鬱綜合徵,可適當合併使用抗抑鬱劑與抗焦慮藥;抗焦慮藥可選用阿普唑侖、勞拉西泮(氯羥安定)和丁螺環酮等;抗抑鬱藥可選用副作用較小的第二代藥物,如SSRI 類的氟西汀,以及噻萘普汀、聖.約翰草提取物(路優泰)等。

對於幻覺妄想症狀,可選用抗精神病藥。給予錐體外系副作用較輕的非經典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奧氮平、奎硫平(奎的平)等。用量要小,增量要慢,症狀控制後應儘早逐步減量或停藥。對意識障礙可用改善腦細胞代謝藥,可選用吡拉西坦、γ-氨酪酸(γ-氨基丁酸)、胞磷膽鹼以及三磷腺苷(ATP)、細胞色素C、輔酶A 等促進腦代謝,加速腦功能的恢復和精神症狀的緩解。如伴有帕金森症,可用苯海索、金剛烷胺、左旋多巴等治療。

(3)恢復期:

①減少應激、改善症狀,減少惡化可能性,增強病人適應社區生活的能力。如一組藥物已使病情緩解,應續用同量3~6 個月後,再考慮減量和維持治療。

②避免過分迫使病人完成高水平(力不能及)的社會功能。因爲這樣可使病情惡化的風險增加。

(4)康復期:

①保證病人維持和改善功能水平及生活質量,使重又出現的症狀得到有效治療,繼續監測治療不良反應。

②長期的藥物治療計劃應仔細權衡藥物不良反應與病情惡化的風險。

③對卒中發作後遺的癱瘓、失語等,可做鍼灸治療及堅持恢復功能的訓練。對智能損害病人或生活不能自理者應加強護理。

④以往非常忽視心理學,認爲心理治療對老年人幫助不大或不合適,現在心理治療已經成爲治療老年疾病必須考慮的措施。心理治療所針對的不只是臨牀症狀,而且涉及老年問題。器質性精神障礙越重和越危及老年人的安全性與獨立性,也就會越多地表現尋求依靠與幫助的退行性行爲。需要注意,在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中,不應對老年人要求過高,以心理支持爲主,豐富、充實的生活也有助於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老年人的心理治療中,應特別注意移情現象,對老人的體貼、尊重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不僅要使老年人感受到接納和認同,而且要理解其弱點和奇特之處。對老年病人的心理治療技術重點爲心理支持、援助和交往。

併發症

參見高血壓病併發症。

預後及預防

預後:意識障礙不斷加深,且持續存在,則預後不佳。

預防:原發性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關鍵在於預防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和發展。高血壓的一級預防是指對存在有引起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但尚未發生高血壓的人羣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控制或減少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以減少發病率。二級預防是指對已患有高血壓的人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預防高血壓病情進一步發展和併發症的發生或復發。三級預防是指對重度高血壓的搶救,以預防其併發症的發生和患者的死亡。三級預防中包括有康復治療。一級預防的目的有二:① 找出將來可能要發生高血壓的人,即高危人羣,在血壓未升高前進行預防;②對整個社會人羣進行預防。高危人羣指的是那些具有明顯的高血壓家族史者,兒童少年時血壓即已偏高者及有發生高血壓傾向的人如肥胖者。

1.一級預防措施如下

(1)合理調整飲食:

①限制鈉鹽過量攝入。

②增加鉀的攝入。

③增加鈣的攝入。低鈣攝入能使血壓升高,每天鈣攝入量如增加100 毫克,則收縮壓可降低0.33 kPa(2.5mmHg),舒張壓降低0.17 kPa (1.3mmHg)。建議每人每天鈣攝入量爲800mg,通過飲用牛奶,增加豆類和新鮮蔬菜及木耳、香菇、蝦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鈣的攝入量。另外,蔬菜中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有降低血膽固醇、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薺等還有降壓的作用。

④降低脂肪的攝入量,特別是動物脂肪。

⑤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動物蛋白(如魚類)和豆類蛋白。我國營養學家建議成年人每月每人攝入14kg 穀類、3kg 薯類、1kg 蛋類、1.5kg 肉類和0.5kg魚類。

(2)戒菸和戒酒。

(3)減肥。

(4)開展體育鍛煉。

(5)從兒童期就要開始預防高血壓的發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開展體育運動,進行高血壓預防的教育。

2.二級預防措施如下

(1)一定要落實一級預防的措施。

(2)進行系統正規的抗高血壓治療。

①通過降壓治療使血壓降至正常範圍內。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控制到何種程度適宜,一般認爲,對已有心腦併發症的患者,血壓不宜降得過低,舒張壓以11.47~12.0kPa(86~90mmHg)爲宜,收縮壓約18.67kPa(140mmHg),不然病情可能加重。對於沒有心腦併發症者,可以降得稍低一些。

②要保護靶器官免受損害。不同的降壓藥物雖然都能使血壓降到同樣的水平,但它們對靶器官的影響卻不同,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β 受體阻滯劑等,在降壓的同時能逆轉左心室肥厚,其他降壓藥物就不具備這種功能。同時,鈣拮抗劑硝苯地平在治療冠心病時,可使心肌梗死複發率增加,而異搏定則使之減少;噻嗪類利尿劑,在降壓時可引起低鉀血癥和低鈉血癥以及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這些副作用均對心臟不利。

③要兼顧其他危險因素的治療。高血壓的二級預防本身就是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冠心病的一級預防,而許多其他危險因素的並存,能使冠心病的發病成倍增長,因此,兼顧了控制吸菸,減少飲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保持心理平衡等綜合治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選用比較好的測壓方法,即在血壓高峯時測壓,以確保血壓是真實的降至正常。

總之,對高血壓的防治要高度重視,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勞逸結合,防止精神過度緊張,進行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不吸菸,不飲酒,注意勞逸結合。控制飲食,少食動物脂肪,降低血脂,防止肥胖,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碘和維生素的食物,保證充足睡眠,積極治療與本病相關的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學習這方面的有關知識,定期到醫院檢查,瞭解病情發展變化情況,樹立和堅持終身治療和終身預防的觀念,就一定能控制病情發展,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同時,提倡培養良好的性格,積極維護健康心理,對於防止出現原發性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有積極意義。

流行病學

原發性高血壓伴發的精神障礙目前尚沒有流行病學統計資料。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