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簡介

高血壓病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據1979年我國普查資料高血壓發病率爲3-9%,與歐美多數國家發病率10-20%相比,發病率相對較低。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表明,我國有高血壓患者約5000萬人,有明顯的北高南低的地區差別。病因不明的高血壓者稱原發性高血壓或繼發性高血壓。1979年我國採用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血壓判別標準:①正常血壓,收縮壓≤18.64Kpa(140mmHg),舒張壓≤12.1Kpa(90mmHg)。②成年人高血壓,收縮壓≥21.3Kpa(160mmHg),舒張壓≥12.65Kpa(95mmHg)。③臨界高血壓,指血壓介於上述二者之間,收縮壓18.8-21.2Kpa(141-159mmHg)。舒張壓12.12-12.52Kpa(91-94mmHg)之間者。

病因病理病機

高血壓的發病機理不詳,主要學說有:

一、交感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亢進學說 交感腎上腺素能系統與高血壓發病之間關係的研究,極受重視。高血壓患者血漿兒茶酚胺顯著高於正常人,去甲腎上腺素的升高較腎上腺素更明顯。臨界高血壓交感神經活性明顯增強,而穩定性高血壓可能由於維持機制和各種反饋機制參與,將其與高血壓的關係掩蓋,故交感神經活性對高血壓始動機制作用大於維持機制,並發現在血壓未明顯升高前,心肌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較易肥大、增生和有關酶學變化,提示並非完全是血壓升高的結果,可能是交感神經活性增強所致。長期過度緊張或精神創傷,致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亢進,血管痙攣收縮,血壓升高。

二、腎原學說 腎小球旁細胞分泌腎素。腎素可將血管緊張素原分解爲血管緊張素Ⅰ,再經肺循環中轉化酶的作用,轉變爲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Ⅱ作用於中樞,增加交感神經衝動發放或直接收縮血管。也刺激腎上腺分泌醛固酮,引起水鈉瀦留。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可調節細胞外液及血管阻力,血管緊張素及醛固酮是決定血壓的重要因素。腎缺血時腎小球旁細胞血流灌注壓低,腎素分泌增多,使血壓升高。

三、心鈉素學說 實驗發現心房、腎臟和血管均含有心鈉素,其主要生理效應是利尿,排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並增加營養心肌血流量。可抑制血管緊張素促醛固酮的作用,並對抗兒茶酚胺的縮血管作用。高血壓病患者血漿心鈉素明顯降低,高血壓越重,心鈉素越低,提示高血壓的發生和維持,可能與心鈉素不足有關。

四、離子學說  細胞膜離子轉運與高血壓的關係,已成爲80年代高血壓研究最新進展之一,它標誌着高血壓發病機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細胞分子水平。高血壓病患者的紅細胞、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內的鈉高於正常。實驗高血壓大鼠心血管組織的鈉含量也高於正常對照組。說明細胞鈉改變不僅見於血細胞,也見於血管平滑肌細胞,血細胞鈉的變化與血壓呈正相關。高血壓病早期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正常血壓者,細胞內鈉也增多,提示細胞鈉變化不是血壓升高的後果,可能與原發性高血壓某些遺傳因素有關,Dewardener提出高血壓發病的鈉泵抑制學說,高血壓病有遺傳性腎排鈉障礙,當攝鈉量增多時,排鈉障礙加重,爲了排泄瀦留的鈉,機體釋放鈉轉運抑制因子,它抑制腎小管細胞膜鈉泵,促進排鈉。同時也抑制了小動脈平滑肌細胞鈉泵,導致血壓升高。鈉泵抑制導致血壓升高的可能機制有①血管平滑肌細胞膜部分去極化,對加壓物質的敏感性提高。②細胞鈉增高,通過Na1+-Ca2+交換,使細胞內遊離鈣增多。③交感神經末稍去甲腎上腺素攝取減少,釋放增加。高血壓病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離子轉運缺陷,部分表現爲鈉泵抑制,與血漿內源性類洋地黃物質增加有關。鈉泵轉運障礙。使細胞內Na1+濃度升高。部分患者爲鈣代謝異常,質膜對鈣通透性增高,或Ca2+轉運能力降低,細胞內鈣濃度升高,血管平滑肌張力增高,導致血壓升高。

近年來,對胰島素抵抗與高血壓的關係引起人們的重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