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菜 2009年1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全國中草藥彙編》:東風菜

拼音名

Dōnɡ Fēnɡ Cài

別名

盤龍草、山蛤蘆、土蒼朮、白雲草

來源

爲菊科東風菜屬植物東風菜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Aster scaber Thunb.],以全草和根入藥。夏季採割全草,秋季採根,洗淨曬乾。

性味

辛、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用於毒蛇咬傷,風溼性關節炎,跌打損傷,感冒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東風菜

出處

出自《中國藥植志》。

拼音名

Dōnɡ Fēnɡ Cài

英文名

Scabrous Doellingeria Rhizome and Root

別名

仙白草、仙蛤蘆、盤龍草、白雲草、尖葉山苦蕒、山白菜、小葉青、菊花暗消、胃藥、山蛤蘆、雌雄劍、冷水丹、焮菜、野芋頭、鑽山狗、疙瘩藥、草三七、土白前

來源

藥材基源:爲菊科植物東風菜和短冠東風菜的根莖及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 Asetr scaber Thubn.]2.Doellingeria marchandii (Levl.) Ling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根莖,夏、秋季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東風菜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粗短,橫臥,棕褐色,旁生多數鬚根。莖直立,中部有時略帶紅色,有糙毛。葉互生;葉柄長5-15cm,具翅;葉片心形,長9-15cm,寬6-15cm,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有糙毛,邊緣有具小尖頭的齒,基部急狹成窄翼長10-15cm的柄,花後凋落;中部以上的葉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兩面有毛。頭狀1.8-2.4cm,排列成圓錐傘房狀;總苞片約3層,不等長,邊緣膜質;外圍1層雌花約10個,舌狀,舌片白色,條狀長圓形;中央有多數黃色兩性花,花冠筒狀,上部5齒裂,齒片條狀披針形。瘦果倒卵圓形或橢圓形,有5條厚肋,無毛;冠毛污黃色,與筒狀花冠等長。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2.短冠東風菜 本種與東風菜的區別在於:葉片心形,長寬均7-10cm,葉柄長達17cm以上,中部葉柄不具翅。頭狀花序直徑2.5-4cm;總苞片3層近等長,僅內層總苞片的邊緣膜質。瘦果被粗伏毛;冠毛褐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地林緣及溪谷旁草叢中。

2.生於山谷、水邊、田間、路旁。

資源分佈:1.分佈於我國北部、東部、中部至南部各地區。

2.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性味

味辛;甘;性微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明目;利咽。主風熱感冒;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咽喉紅腫;急性腎火;肺病吐血;跌打損傷;癰腫疔瘡;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全草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