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倉 2017年02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地倉|Sicang|Titsang|Terrestrial Granary|ST4|4|E6||M7|S7|St4

地倉爲經穴名(Dìcāng ST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會維、胃維[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屬足陽明胃經[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地倉爲陽蹻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地即土地,倉即糧倉,土生五穀,谷從口入,如進糧倉,此穴在口角之旁,故名地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主治口眼㖞斜,流涎,口角𥆧動,中風失語,牙關緊閉,口角炎,齒痛,頰腫,脣頰腫,流淚,眼瞼𥆧動,脣緩不收,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別名

會維(《鍼灸甲乙經》),胃維(《外臺祕要》)。

出處

《鍼灸甲乙經》:地倉,一名會維,挾口旁四分,如近下是。

特異性

地倉爲陽蹻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

穴名解

地即土地,倉即糧倉,土生五穀,谷從口入,如進糧倉,此穴在口角之旁,故名地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地,指土地,爲萬物生長根本。《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以養五臟”。倉指貯穀物之處。《說文》:“倉,谷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古人相面,以天庭像額,地角像腮。人含食物,常積儲腮齒之間。蓋脾胃爲倉廩之官,地食人以五味…入於脾胃,必以口納之,此穴在口角之傍,故以地倉喻爲穴名。《會元鍼灸學》:“地倉者,地是地格。因面分三庭,鼻以上爲上庭,鼻爲中庭,鼻以下爲下庭,合而爲天人地,三格局也。倉者,倉廩也。五穀之精氣,上華面兮,衝旋面至此而上,故名地倉。”[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地倉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地倉位於口角外側,正視時,適與瞳孔相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

地倉在面部,口角旁開0.4寸(指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正坐或側伏取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地倉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地倉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地倉穴的位置

地倉穴的位置

地倉穴的位置

地倉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地倉穴的位置

地倉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地倉穴的位置

地倉穴的位置(肌肉)

地倉穴的取法

地倉在面部,口角旁開0.4寸(指寸)。正坐或側伏取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正坐或仰臥位,眼向前平視,在瞳孔垂線與口角平線之交點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地倉穴穴位解剖

地倉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笑肌和頰肌、咬肌。有面動、靜脈。分佈着面神經分支,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爲頰神經的末支。皮膚由上、下頜神經的分支雙重支配。因針橫向外刺,所以針由皮膚經皮下組織,穿口角外側的口輪匝肌,該部肌質則由降口角肌、頰肌、提上脣肌、提上脣鼻肌的纖維交錯。在面神經外側,針行經笑肌和頰肌之間,再入咬肌。以上表情肌由面神經的分支支配,而咬肌則由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降口角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皮膚→皮下組織→日輪匝肌→頰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頦神經(下頜神經分支)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麪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爲頰神經的末支;並有面動、靜脈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

地倉穴的功效與作用

地倉有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作用。

地倉有疏風通絡、開關通竅等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手、足陽明經脈循行分佈於面部,夾口,陽蹺脈也夾口,本穴又位於口旁,爲手陽明、足陽明、陽蹺脈之交會穴,故爲治療面、口疾病之主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地倉穴主治病證

地倉穴主治口眼㖞斜,流涎,口角𥆧動,中風失語,牙關緊閉,口角炎,齒痛,頰腫,脣頰腫,流淚,眼瞼𥆧動,脣緩不收,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地倉穴主治口眼㖞斜、口角𥆧動、齒痛、流淚、脣緩不收[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地倉主治口眼㖞斜,流涎,眼瞼𥆧動,齒痛,頰腫;以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

地倉主要用於治療顏面部等疾患:如口眼斜、口流涎液、中風失語、牙關緊閉、眼瞼𥆧動、齒痛頰腫[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現代又多用地倉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地倉主治頭面五官病:眼瞼𥆧動,口㖞,流涎,面痛,齒痛,脣頰腫[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其它:口角炎,小兒流涎。

刺灸法

刺法

向頰車方向平刺0.5~1.5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沿皮刺0.5~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

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1.0寸,或透刺頰車[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平刺或斜刺0.5~0.8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治療面癱可透刺頰車[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直刺0.2寸,局部脹痛;

治面癱時向頰車方向平刺1.0~2.5寸;

向迎香穴透刺治療三叉神經痛,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半側面部,有時出現口角牽掣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溫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3.

艾條灸3~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2.

溫鍼灸3~5壯。

注意:慎灸,禁直接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地倉穴的配伍

地倉配頰車、合谷,治口㖞[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地倉配頰車、內庭,治三叉神經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地倉配合谷,治流涎[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地倉配頰車、巨髎、合谷,有祛風通絡活血的作用,主治脣緩不收,齒痛。

地倉配頰車、承漿、合谷,有通氣滯利機關的作用,主治口噤不開。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蹙不能行,地倉主之。

《外臺祕要》:主口緩不收,不能言語,手足痿蹙不能行。

《鍼灸大成》:主偏風口㖞,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𥆧動不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鍼灸,以取盡風氣。口眼㖞斜者,以正爲度。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項強不得回顧。

研究進展

治療周圍性面癱:針地倉透下關、四白透頰車,配雙側合谷和陽白透魚腰,針刺得氣,行提插捻轉手法,新病行瀉法,久病行補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療效較好[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針刺地倉透頰車、用電針,治療面癱效果均好。

治療小兒單純性流涎:針地倉透頰車,配合水溝、承漿等穴,留針30~40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效果較好,總有效率可達93.8%[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7.

地倉透頰車,治療小兒單純流涎(不包括其他口腔疾病直起的流涎),有較好效果。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