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 2015年06月15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刺灸法指各種針刺和施灸的方法。早在《內經》中就有三變刺、五節刺、九刺、十二刺及灸法補瀉的記載,後世又有很大發展。是鍼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0.

參見三變刺、五節刺、九刺、十二刺及灸法補瀉:

三變剌爲古刺法名。出《內經》。指針刺出血、出氣和針後納熱三法。《黃帝內經靈樞·壽天剛柔》:“刺有三變……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具體操作爲:“刺營者出血”,放除鬱血;“刺衛者出氣”,疏泄邪氣;“刺寒痹者納熱”,除針刺外,還可採用火焠或艾灸、藥熨等方法,使熱氣入內,去除寒邪[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

五節刺爲古刺法名。出《靈樞,刺節真邪》。即振埃,發曚,去爪,徹衣,解感。內容主要介紹各種刺法的應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3.

九刺爲古刺法名。又稱九變刺。出《內經》。包括輸刺(刺諸經滎藏輸)、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經刺(刺大經之結絡經分)、絡刺(刺小絡之血脈)、分刺(刺分肉之間)、大寫刺(以鈹針刺大膿)、毛刺(刺浮痹皮膚)、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針刼刺)[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

十二刺爲古刺法名。又稱十二節刺。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篇。系把針刺的方法分爲十二節要,以適應治療十二經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後配刺)、報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齊刺(三針同刺)、揚刺(五針同刺)、直針刺(沿皮刺)、輸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針刺(正刺傍刺兩針同用)、陰刺(左右配刺)、贊刺(散針出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

灸法補瀉 《黃帝內經靈樞·背輸》:“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艾灸補法,艾炷點燃後,不吹其火,待其自滅;艾灸瀉法,醫者用口吹旺艾火,便其速燃,待病人感覺皮膚灼燙,隨即加上艾炷再灸,要使艾火很快熄滅,不傷皮膚。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中解釋艾灸補瀉時說:“火燒其處正氣聚,故曰補也;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