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肥大性幽門狹窄 2009年01月2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成人肥厚性幽門狹窄,成人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疾病代碼

ICD:K31.1

疾病分類

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

成人肥大性幽門狹窄症是因幽門環形肌肥厚所致的幽門管狹窄。表現爲自嬰兒期即有周期性嘔吐,成年期纔開始有上腹不適及消化不良症狀,常見症狀爲進食後疼痛加重伴嘔吐,中、老年可伴出血。

疾病描述

成人肥大性幽門狹窄症(adult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是因幽門環形肌肥厚所致的幽門管狹窄。病變較隱蔽,當胃遠端有狹窄性改變時應考慮本病,本病在臨牀少見。多與先天性肥厚幽門狹窄症相關,後者並不罕見,佔新生兒出生比例的0.25%~0.5%,常在出生後3~12周出現症狀。

症狀體徵

可有3種類型:

1.有上腹不適感,自嬰兒期即有周期性嘔吐,即從嬰兒及兒童期有間歇性幽門功能障礙表現,直到進入成人期。但有些原發病例在嬰兒期並無反覆嘔吐病史。

2.成年期纔開始有上腹不適及消化不良症狀,常見症狀爲進食後疼痛加重伴嘔吐.

3.中、老年纔出現幽門梗阻症狀,潰瘍病史較短,但呈進行性,可伴出血。經過詳細檢查,最後手術只發現有幽門肌肥大。

臨牀症狀和幽門管狹窄的程度及病程長短有關,也可毫無症狀。症狀一般在成年期出現,表現爲餐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有餐後嘔吐,嘔吐後上腹不適緩解,呈間歇發作。幽門前區潰瘍常併發上述症狀,體徵少見,很少觸及肥厚的幽門管,嚴重者可有幽門梗阻的體徵。

疾病病因

成人肥大性幽門狹窄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分爲兩類,即原發性與繼發性。20世紀上半葉大多數報道的病例是繼發性的,主要伴有胃潰瘍、十二指腸壺腹潰瘍、癌症史或術後粘連以及胃結石,與局部炎症、潰瘍等使幽門括約肌長期處於痙攣狀態有關,有人認爲本病是嬰兒肥厚性狹窄的延續,有出生後嘔吐及手術史的佔20%。原發者極少見,多爲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的延續,出生後無明顯消化道症狀,往往成年後有所表現。但曾有病例報道在一個家族中可以表現出既有兒童期發病,也有成人期發病。80%的病例爲男性病人,發病年齡變化很大。部分病例常規胃鋇餐造影發現率僅爲0.04%~1%。

病理生理

病理改變可見幽門肌層明顯肥厚達2~4cm,肥厚呈環形或梭形,環肌肌纖維肥大增厚不規則排列,黏膜及黏膜下組織水腫可伴炎性改變。有的病例局部增生系纖維結締組織替代性增生所致.

診斷檢查

診斷

本病的診斷較爲困難,如臨牀表現似本病時應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胃液瀦留常增多,胃酸分泌多正常。胃鏡及X 線鋇餐可幫助診斷。確診依靠病理組織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組織學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

胃鏡與X線鋇餐是常用的檢查手段。胃鏡可見胃炎改變,幽門前區潰瘍,當有梗阻時幽門明顯狹窄,邊緣光滑。X線鋇餐造影顯示幽門管狹長,中段的一側或兩側有小叄角形袋狀凸起,局部加壓後可消失。管腔黏膜皺襞一般呈縱行排列,有時也較彎曲呈不規則形態。十二指腸壺腹基底出現新月形凹痕,爲部分肥厚幽門套入所致。

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幽門痙攣、十二指腸梗阻、賁門失弛緩症、胃扭轉及其他非梗阻性嘔吐相鑑別。

治療方案

症狀不明顯者可先行內科保守治療如給抗分泌藥等,大部分病例須手術探查確定診斷並予相應治療。幽門肌切開效果不確定,且技術難度大,侷限性胃切除後再行胃空腸或胃十二指腸吻合術較適宜。

併發症

可有幽門梗阻、胃潰瘍、黏膜糜爛、出血、癌變等合併症。

預後及預防

預後

由於病例較少,目前尚無統一定論。

預防

如爲繼發性病因而引起,如胃的局部炎症,潰瘍等,則預防原發病,尤爲重要。

流行病學

男性比女性發病率高,約爲3∶1,30~60歲時發病者多。

特別提示

本病無特殊預防方式,有原發疾病的,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