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腸侵襲性埃希氏大腸桿菌感染,腸侵襲性埃希大腸桿菌感染,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

疾病代碼

ICD:A48.8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疾病概述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於1967 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爲菌痢。主要在大兒童及成人中致病。臨牀表現爲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膿血便。症狀與菌痢不易鑑別。

疾病描述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於1967 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爲菌痢。

症狀體徵

爲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膿血便。症狀與菌痢不易鑑別,確定診斷必須有EIEC 血清凝集試驗陽性,同時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桿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治療同菌痢,對於重症需抗菌治療。

疾病病因

由EIEC 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IEC 是1967 年從“痢疾”病人大便中分離獲得的一組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EIEC 與志賀菌有類似的生化特性,無動力,對乳糖不發酵或發酵緩慢,有共同抗原,均爲侵襲性致病菌,也稱痢疾樣大腸埃希桿菌,可侵入上皮細胞,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起炎性反應。要注意對兩者進行鑑別,鑑別培養基有枸櫞酸鹽培養基、醋酸鈉培養基。常見之O 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 等。EIEC 不產生腸毒素,主要侵犯結腸,形成腸壁潰瘍。致病毒力強,只要10~100 個細菌即可發病。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發流行,也可因接觸傳播,形成散發病例。成人、兒童均可發病。

病理生理

EIEC 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細菌死亡後釋放出內毒素,破壞細胞形成炎症和潰瘍,引起腹瀉。臨牀較少見,主要侵犯較年長兒童和成人。臨牀表現類似菌痢。

診斷檢查

診斷:確定診斷必須有EIEC 血清凝集試驗陽性。

實驗室檢查:同時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桿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

鑑別診斷

臨牀注意與菌痢相鑑別。

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症狀明顯的患者必須臥牀休息,按照腸道傳染病消毒隔離。飲食以流質爲主。病情好轉後改用稀飯、麪條等。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有失水者應酌情補液。對嬰兒失水在體重5%~10%範圍,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溶液(ORS),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經我國各地試用近2000 例,平均有效率爲96.9%。對反覆嘔吐或嚴重脫水者,可考慮先靜脈補液,儘快改爲口服補液。

2.抗菌治療:近年來EIEC 對各種藥物及抗生素的耐藥性逐年增長,目前對常用抗菌藥物如磺胺、鏈黴素、氯黴素與四環素大多耐藥,臨牀療效相應降低。細菌可呈多重耐藥性。所以對於EIEC 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當地流行菌株藥敏試驗或患者大便標本培養的結果進行選擇,避免無針對性的濫用。在一定地區內注意輪換用藥。抗菌藥物療效的考覈應以糞便培養陰轉率爲主,治療結束時陰轉率應達90%以上。常用藥物包括下列幾種:

(1)喹諾酮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口服易吸收等優點,近年耐藥株逐漸增多,耐藥性也可通過質粒介導。對志賀菌感染常用環丙沙星400~600mg/d,分2次或3 次口服,療程3~5 天。其他新的喹諾酮類藥物,對志賀菌感染也有效。

(2)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劑量爲2 片/次,2 次/d,療程7 天。根據我們使用結果,治癒率可達95%以上。近年來耐藥性逐步增長,療效有下降趨勢。對有磺胺過敏,白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3)抗生素:EIEC 對常用抗生素如氯黴素、鏈黴素、氨苄西林大多均已耐藥,部分菌株對多西環素仍然較敏感。多數致病菌體外試驗對卡那黴素、慶大黴素仍較敏感,但僅能注射用藥,即時效果較好,由於腸壁組織內藥物濃度較低,不向腸腔排泌,不易清除細菌,易復發,宜和甲氧苄啶口服合用。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亦對志賀氏菌有較好的療效,必要時也可選用。

(4)中藥治療:小檗鹼0.3g/次,4 次/d,7 天爲一療程。或用生大蒜口服,或馬莧煎劑口服,或用白頭翁湯煎劑口服,均有一定效果。

併發症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腸外併發症並不多見。

1.菌血症 主要見於兒童,有營養不良、鐮狀細胞貧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國外已有100 多例,國內也有少數病例報道,合併菌血症者症狀較嚴重,病死率高達46%。菌血症多見於發病後1~2 天,抗生素治療有效。

2.溶血尿毒症綜合徵 主要見於痢疾志賀菌感染。有些病例開始時有類白血病反應,繼而出現溶血性貧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現急性腎衰竭,腎臟大小動脈均有血栓及腎皮質壞死,腎小球及動脈壁有纖維蛋白沉積,約半數病例鱟試驗陽性,多數病例血清中免疫複合物陽性。內毒素血癥可能和發病有關,但其他細菌引起的內毒素血癥並無類似表現。本病預後嚴重。

3.關節炎 多發生於菌痢後2 周內,可能爲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大關節,可引起膝、踝關節紅腫、滲液。關節液中有凝集志賀菌的抗體,血清抗“O”效價正常。用激素治療可以迅速緩解。

預後及預防

預後:EIEC 所致的腹瀉病死率較高。

預防: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在多數情況下屬於自限性疾病,多於1~2 周內痊癒。預後和下列因素有關:①年老體弱、嬰幼兒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併發症多,預後嚴重;②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較高,尤其是呼吸衰竭型;③痢疾志賀菌Ⅰ型引起症狀較爲嚴重,而福氏菌易致慢性,耐藥性菌株則影響療效;④採用適當抗菌藥物對清除感染有重要作用。用藥不當、療程不足、治療不及時均影響療效。

流行病學

主要在大兒童及成人中致病。新生兒對此菌易感性差。至今未有在小嬰兒中暴發的報道。曾有在學校、部隊、社團及醫院內流行的情況,但較多爲散發病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