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2009年01月19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英文翻譯

leucocythemia; leukaemia

概述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一種惡性疾病。其特徵爲一種或幾種血細胞成分的自發性、進行性異常增殖,具有質和量改變的異常白細胞(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廣泛浸潤,導致正常血細胞進行性減少,臨牀以貧血、出血、發熱、白血病細胞浸潤爲主要表現。國外自1845年起開始認識本病,至今雖已有一個半世紀,但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遺傳、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電離輻射、苯、氯黴素、某些農藥中毒)等有關。國內外尚無特異的藥物能徹底治癒。西醫採用聯合化療方法誘導緩解,但有明顯的毒副作用。有資料表明,我國白血病死亡率3~4/10萬,預後較差。

中醫無白血病這一病名,但類似症候在歷代的一些醫書中有所記載。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中描述的“五勞虛極羸瘦”,《聖濟總錄?虛勞門》之“急勞”等。而隨着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形成“症瘕”。因而,白血病可歸屬於中醫學中“虛勞”、“急勞”、“症瘕”、“積聚”、“痰核”等範疇中。

現代約自1955年起就開始應用中醫藥治療急性白血病。此後,直至60年代,是我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臨牀資料及理論探討文章不多,僅23篇,且多數屬個案治療經驗。多數的臨牀經驗總結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來的。70年代中,從中藥中提取出的靛玉紅、三尖杉脂鹼等,經臨牀驗證,對白血病療效良好,是我國發現的治白血病良藥,提示開發應用中醫藥對玫克白血病具有廣闊的前景。80年代報道病例數不斷增多,至1990年爲止,國內期刊共發表了有關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個案50多篇)。據粗略統計,報道的總病例數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如對白血病的病因調查研究和中醫學探討,從細胞動力學、免疫學指標、動物實驗對照治療和辨證分型與血象、骨髓及血、尿環核苷酸的關係等不同角度,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討中醫中藥的治療機理。還有人系統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脈象變化特點,認爲脈象的變化與疾病性質、感邪輕重和正氣盛衰有一定的規律,進一步完善了中醫診治白血病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臨牀應用來看,用中藥治療白血病有兩方面的傾向:?是根據已知中藥對白血病具有明確的療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較小的特點,以中藥爲主進行治療。二是利用中藥具有調整機體偏勝、降低化療藥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藥爲輔,配合西藥進行治療。據觀察,中西藥合用,療效一般優於單用中藥或西藥,故臨牀上常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爲主。此外,也有一些用氣功、鍼灸、中成藥治療本病的零星報道。

用中醫藥治療白血病雖已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但如何使治療方案、療效標準趨於統一、穩定,減少組方用藥的隨意性,提高中醫藥的療效,除必要的文獻研究總結外,還需要臨牀進一步作藥物篩選,有效成分分析及劑型改革等等。

分類

一、按自然病程及細胞的成熟度分類

(一)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個月以內。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爲異常的原始細胞和早期幼稚細胞。

(二)慢性白血病 起病緩、發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較成熟的細胞佔多數。

二、按細胞類型分類 

分爲淋巴細胞型、粒細胞型、單核細胞型及一些少見類型,如紅白血病、巨核細胞型、漿細胞型、嗜酸細胞型、嗜礆細胞型白血病等。

叄、按外周白細胞的多少分類

(一)白細胞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細胞明顯增多,並有較多幼稚細胞出現。

(二)白細胞不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細胞不增多或甚至低於正常。血片中沒有或較難找到幼稚細胞。

流行病學

白血病在我國被列爲十大高發性腫瘤之一。通過全國性普查,我國白血病的發病率爲2.62/10萬,與亞洲其他國家相近,但明顯低於歐美(6-9/10萬)。各類型的發病情況我國以急性白血病多於慢性白血病,與歐美相反。年齡分佈: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兒童多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則成人多見,而慢性白血病以40歲以上者多見。性別無明顯差別。

病因及發病機理

人類白血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至今仍未完全明嘹。已知病因有感染因素、電離輻射、化學物質,遺傳因素及免疫功能異常等。目前認爲白血病病因是以上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輻射損傷 

電離輻射致白血病作用已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而對人類的致白血病作用也從以下的事實得到提示:早期不加防護的放射線工作者,其白血病發病率比一般醫生高8-9倍;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採用放射性治療者,白血病發病率比一 般人高10倍,日本的廣島和長畸原子彈爆炸後,遭受輻射地區與末遭輻射地區的居民之間的白血病發病率相差30倍。

化學因素 

已知很多化學物質有致白血病作用,如工業中廣泛應用的苯。藥物中的抗癌劑(尤以烷化劑)、乙雙嗎啉、氯黴素、保泰松、安定鎮靜藥、溶劑及殺蟲劑等均可誘發白血病。

病毒因素 

業已證明,雞、小鼠、貓、牛和長臂猿等動物的自發性白血病與病毒的作用密切相關,已分離出相應的白血病病毒,並已證明此類病毒屬於逆轉錄病毒,在電鏡下呈C型形態,故也稱C型RNA病毒,其致白血病的機理是通過逆轉錄酶作用合成DNA,並使之整合到宿主細胞DNA中去,從而改變了宿主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使正常幹細胞轉變爲惡性細胞株。但是長期以來在人類並沒有跡象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血液能感染健康人而致白血病。1980年從人T細胞白血病中分離出一株新的病毒(HTLV)與1976年日本所發現的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ATLV)是同一種病毒。這是人類白血病病因研究中的一個新突破。

遺傳因素 

白血病的遺傳易感性可由以下事實推斷:①某些高危家庭中,同胞之間患白血病的機會比一般正常人羣高出4倍;②同卵孿生子女,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機會比正常人高25%;③有特殊遺傳綜合徵者,白血病發病率增高,如先天愚型(Down綜合徵)、Fanconi貧血,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等。

儘管存在這些可能致病因素,但尚無一種因素能充分解釋全部情況,例如接觸放射線的人,發生白血病的只是極少數。因此,推測白血病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所引起的,患者可能存在某種先天性的易感素質,再由於外界因素的作用,誘發白血病的發生。

辨證分型

目前,中醫各家對白血病的辨證分型未趨一致,多者分爲八型,少則不分型,然而大多數臨牀分型在3~5型之間,且細究各類分型,多有名異實同之感。綜合有關報道,白血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可概括爲以下四型。

1.氣血兩虛 面色蒼白無華,頭昏,神疲乏力,動則氣促,心悸氣短,脣淡口乾,懶言,自汗出。舌淡或淡胖,苔薄,脈細弱。

2.氣陰兩虛 頭暈乏力,時有低熱或手足心熱,口乾盜汗,或見衄血,甚至消瘦,耳鳴耳聾,腰膝痠軟,遺精滑泄等。舌淡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或沉細無力。

3.熱毒熾盛 壯熱,煩躁,頭暈脣焦,口舌生瘡,周身骨痛,或見發斑,衄血,神昏譫語,小便黃赤,大便乾燥或祕而不通。舌紅或紫,津少,邊有瘀斑,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4.痰熱瘀毒 胸悶納呆,頭昏肢軟,發熱或不發熱,肝、脾或淋巴結腫大,倦怠乏力,皮下微量出血,面色晦暗,脣暗淡微紅。舌質暗,邊有瘀斑,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

有學者從伏氣溫病的角度辨證論治,從虛勞與伏氣溫病的關係上,分析陰陽偏衰與伏火的辨證特點,指出白血病與一般的內傷雜證及新感溫病都迥然有別。

傳統醫學對白血病的認識

傳統醫學中無白血病這一病名,但恨據白血病貧血、發熱、出血、淋巴結或肝脾腫大等臨牀表現,傳統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可在歷代醫學着作中找到有關記載,如在由東漢醫家張仲景所着的《金匱要略》中,有關“虛勞”的論述與該病的典型症狀及體徵相符。以後宋代《聖濟總錄·虛勞門》、清代《溫病條辨》等醫着均有有關論述,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傳統醫學對於治療本病,不僅方法多樣,而且具有現代醫學所不可替代的特點,即調整患者整個機體的偏盛偏衰,此外,還可降低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經近數十年的臨牀實踐,中藥與西藥含用治療白血病可發揮備自的特長,療效優於單用中藥或西藥,爲現代臨牀治療白血病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此外,尚有部分氣功、鍼灸、中成藥等方法可用於治療白血病。

白血病的臨牀表現,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中醫學可將其歸屬於“虛勞”“急勞”“伏氣溫病”“痰核”“症瘕”“積聚”等範疇。 

中國中醫治疔

藥物治療

1)氣血兩虛證。

主證:頭昏,神疲乏力,動則氣促,心悸氣短,目眩,耳鳴,脣甲色淡。懶言,自汗出,甚至腰腿痠軟,婦女經血澀少或閉經,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皮膚可見出血點。舌質淡或淡胖,苔薄自,脈細軟或略數。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八珍湯(《正體類要》)。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人蔘,白朮,茯苓(去皮),炙甘草,生薑3片,大棗1枚。

體虛乏力者加黃芪、枸杞;出血者加阿膠、小薊;眠差者加遠志、五味子;

分析:方中用參、術、苓、草補睥益氣;歸、芍、地滋養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氣,則當歸、熟地補而不滯;加姜、棗助人蔘、白朮入氣分以調和牌胃。全劑配合,共收氣血雙補之功。

2)氣陰兩虛證。

主證:頭暈乏力,午後潮熱,或手足心熱,盜汗。咽乾心煩,失眠多夢,甚剛消瘦,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遺精滑泄,舌淡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二至丸(《醫方集解》)。人蔘,麥冬,五昧子,女貞子,旱蓮草。

若陰虛重於氣虛,人蔘可改用北沙蔘,加龜板;若陰虛及腎,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兼見熱毒之證,加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

分析:生脈散中人蔘甘平,補肺,大補元氣;麥冬甘寒,養陰生津,清熱除煩以安神;五味子酸澀收斂,叄味合用,取其益氣生津,使肺潤津生,氣陰兩復。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功能補腎養肝,用治肝腎陰虛之證。

3)熱毒熾盛證。

主證:壯熱,煩躁,頭暈脣焦,口舌生瘡,周身骨痛,或見發斑衄血,神昏謂語,小便黃赤,大便乾燥或祕結不通。舌紅或紫,津少,邊有瘀點,苔黃或灰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方藥: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合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引崔氏方)。犀角,生地黃,芍藥,牡丹皮,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白血病熱毒熾盛證多見乾急性白血病,往往兼見出血、肺部感染、口腔演瘍等備類兼症,若見高熱不退,可加用知母、石膏;出血較多,酌加仙鶴草、茜草、叄七粉等,加強止血作用;感染,加銀花、連翹、板藍根;見口渴少津等傷津之象,須時時顧護陰液,可加用西洋參泡服。

分析:本證之病機爲熱毒壅盛,且充斥瀰漫叄焦,故用黃連、黃芩、黃柏直瀉上、中、下叄焦之火;梔子通瀉叄焦之火,兼能導熱下行;犀角清心、涼血、解毒;生地養陰清熱,配合犀角涼血以止血;赤芍、丹皮既能涼血,又能散瘀。全方瀉火解毒與涼血活血散瘀同用,而重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4)痰熱瘀毒證。

主證:胸悶,納呆,頭昏,跛軟,發熱或不發熱,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皮下可見出血點或瘀斑。重者可見骨痛如刺,面色晦暗,脣暗淡紅。舌質暗,邊有瘀璉,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方藥: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引崔氏方)合四苓散(《明醫指掌》)、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白朮,茯苓,豬苓,澤瀉,五靈脂,蒲黃。

痰溼重者,酌加貝母、瓜蔞、竹茹、陳皮、半夏等;熱毒重者,加青黛、自花蛇舌草、大青葉、七葉一枝花、土大黃等;用卑虛溼阻者,可加黨蔘。

分析:本證由溼濁之邪與熱毒互結而成,溼熱互結,煎熬津液,煉津成痰,痰熱阻滯氣機,則氣血運行受阻,最後導致瘀血形成。故本證以溼、熱、瘀叄者相互影響,互爲因果爲主要病機。本方中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四苓散即《傷寒論》五苓散去性溫之桂枝而成,功能利水化溼;失笑散中蒲黃、五靈脂均有通利血脈,祛瘀止痛作用,兩者相須爲用。全方熔瀉火解毒、祛溼化痰及活血化瘀於一爐,共奏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功。

鍼灸治療

取穴:命門DU4、懸鐘GB38、至陰BL67。

操作:命門DU4、懸鐘GB38用平補平瀉法,命門DU4穴針上加灸15~20分鐘;至陰BL67用陽中隱陰法,留針40分鐘,每天一次。

  

中國朝醫冶療

藥物治療。

1)少陽人白血病。

用荊防地黃湯加減。生地100g,熟地、山羊肉、茯苓、澤瀉、丹皮備15g,龜板、枸杞子、覆盆子、荊芥、麥芽備25g,防風、獨活、羌活各5克,水煎服。

2)少陰人白血病。

用獨參八物湯加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人蔘50g,黃芪25g,當歸25g,砂仁10g,白朮、半夏、茯苓、甘草、陳皮各15g,白芍25g,桔梗20g,杳仁、冬花各15g。用此方先緩和自覺症狀後,再用:

黃芩25g,當歸、白芍備20g,首烏25g,鹿茸20g,元肉20g,生地、熟地各25g,龜板15g,女貞子20g,免絲子20g,大雲15g,水煎服。

3)太陰人白血病。

用鹿茸大補湯加清心蓮子湯加減,鹿茸25g,蓮子肉20g,牛黃0.625g,山藥20g,麥冬、天冬、黃芩備15g,桂元肉30g,水煎服。

  

中國回醫治療

方藥:香石藤30g,上肉桂5g,紅糖30g。

主證說明:本方適用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用法:先將香石藤,上肉桂煎3次,合併藥液,然後將紅糖放入藥液中溶化。每天3次,每次服1茶杯,1日1劑。

  

中國蒙醫治療

方藥:阿秀爾(訶子)15g,阿拉騰·其其格圖(波棱瓜子)10g,朱力根·古吉斯(甘松)10g,高立圖·寶日(丁香)10g,德力古美斯(草果仁)10g,西日高力吉嘎納(蓽菝10g),道赫高爾·格斯爾(木棉花)10g塔本·塔拉圖(炒使君子)37g。

主治:主治白血癥。對睥腫大具有較好療效。

用法以上8味藥,粉碎成細粉末,過篩、混勻、即得。每日2~3次,每次3~4g。溫開水送服。

  

中國壯醫治療

方藥:鱉甲適量,黃根(根)30g,豬骨100~200g。

主證:軟堅散結,滋陰,祛瘀生新、強筋壯骨。慢性粒細胞性自血病。

用法:鱉甲炒黃、研未,每取10g拌白糖粥服,每日3次;黃根根與豬骨每日1劑,煲湯分2次服。

  

印度傳統醫學治療

研究表明茜革的氯仿和乙醇撮物對P388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顯着作用。

印度白花丹(Plumbage zeylanica)中的一種蒽醌類化合物一藍雪醌(plumbagin)對小鼠P388淋巴細胞自血病有較高活性,並使大鼠的實驗性腫瘤逆轉。糖膠樹(Alstomiosc九oloris)的一種生物鹼——氰化埃奇胺(echitamine chloride)對大鼠纖維肉瘤顯示有劑量依賴性的逆轉作用,並有抗小鼠P388淋巴自血病活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