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疕 2009年01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白疕(bì畢)

病名。一種落屑性皮膚病。見《外科大成》卷四。又名蛇蝨、疕風、松皮癬。多因風寒外襲,營衛失調,或由風熱阻於皮膚,鬱久化燥,使肌膚失養所致。該證多發於四肢之伸側面,次則爲頭皮及軀幹部,常作對稱發病。初起時,皮膚上出現邊緣明顯、大小不等之紅點,形如疹、疥,逐漸擴大成片,表面多覆有銀白色皮屑,颳去皮屑則露出光紅之表面,若再繼續刮,則見有點狀出血點。瘡面呈不同程度之瘙癢,病程緩慢,反覆發作。其治療方法:初起者宜清熱解毒,祛風潤燥,可選搜風順氣丸,或防風通聖散。日久者可用養血潤膚湯內服。外用:可選豬油、苦杏仁搗爛如泥,用紗布包搽;或用牛皮癬藥膏外搽。亦可用苦蔘湯藥浴。即銀屑病。 

疾病科屬

皮膚科

診斷要點

白疕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其特徵是在紅斑上反覆出現多層銀白色 乾燥鱗屑。白疕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古醫籍亦有稱之爲松皮癬。本病 西醫稱爲銀屑病,舊稱牛皮癬 。 本病以青壯年爲多見,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率相似。臨 牀可分爲尋常型、關節型、膿皰型和紅皮症型四種類型,其中以尋常型 爲多見。

尋常型

⑴皮疹好發於四肢伸側(特別是肘、膝關節伸面),其次爲軀幹部 (特別是骶部)和頭皮、髮際。

⑵皮疹開始爲粟粒大至黃豆大的紅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有鱗屑, 以後皮疹逐漸擴大增多,並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點滴狀、錢幣狀、地 圖狀、盤狀、蠣殼狀等。

⑶皮疹總的特點是:基底爲紅色斑疹、斑丘疹、丘疹或斑塊,邊界 清楚,表面覆蓋有多層乾燥的銀白色鱗屑。鱗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鱗屑 後,可見露出一層淡紅色半透明的發亮薄膜(稱薄膜現象);繼續輕刮, 則出現篩狀的小出血點,如同露水珠一樣(稱點狀出血現象或露滴現象)。

⑷常累及頭皮,表現爲邊界清楚的暗紅斑,其上覆蓋有很厚的灰白 色或灰黃色的鱗屑,頭髮被鱗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狀,但不脫髮。

⑸如累及指(趾)甲,則甲板可出現點狀的小凹陷,狀似頂針(以 指甲爲多見)。也有的指(趾)甲變黃,增厚,溝紋,或甲板與甲牀分 離。

⑹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⑺病程經過緩慢,易反覆發作,多冬重複 輕(也有夏重冬輕或不受季節影響者)。病程一般可分爲叄期:

①進行 期:新皮疹不斷出現,舊皮疹不斷擴大,鱗屑厚積,基底顏色鮮紅,瘙 癢較劇,並可見同形反應(機械性刺激患者正常的皮膚,如摩擦、注射、 針刺、外傷等,常可在該處發生新的皮疹)。

②靜止期:病情停止發展, 皮疹基本不變,基本無新皮疹出現,舊皮疹也不見消退。

③消退期(退 行期):皮疹逐漸縮小變平,鱗屑減少,逐漸消退,皮疹消退後,可遺 留暫時性色素減退或色素沉着斑。

關節型

⑴有白疕的皮疹。

⑵有關節的病變。多侵犯小關節(如指、趾關節), 間或侵犯肘、膝關節、骶髂關節和椎間關節等。症狀瑟痹證(類風溼性 關節炎)相類似,可見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制,以至關節僵硬或關 節畸形。但關節病變多不對稱。

⑶可有發熱,疲乏不適等全身症狀。

膿皰型

⑴常有白疕的皮疹。

⑵膿皰多侷限於掌蹠部(又稱掌蹠膿皰型),嚴重者可泛發全身

(全稱泛發性膿皰型)。

⑶在紅斑的基礎上,有羣集的,針頭至粟粒大小的膿皰。膿皰可發 生於白疕的皮疹上,也可發生於非白疕皮疹處的皮膚。少數患者原來無 白疕的皮疹,可以突然發生膿皰性損害並迅速泛發全身,以後才逐漸出 現白疕的皮疹。應注意膿皰型並不是白疕繼發感染。

⑷常伴有發熱,疲乏不適,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泛發者可見高熱, 寒戰。

紅皮症型

⑴常發生於尋常型白疕的治療過程中,因治療不當而引起。如在進 行期外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使用西藥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過程中, 減量太快或突然停藥。少數可由尋常型白疕自行演變而成,也有極少數 患者一開始即表現爲紅皮症型。

⑵表現爲全身皮膚呈現瀰漫性潮紅、暗紅或紫紅,腫脹、浸潤,表 面附着大量鱗屑,並不斷脫落。此時,銀白色鱗屑及點狀出血等白疕的 特徵往往消失。

⑶常伴有發熱(可有高熱)、畏寒、頭痛、痛乏不適等全身症狀。

⑷一但紅皮症被控制制後,又可出現典型的白疕的皮疹。

5、必要時可作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白疕的組織病理變化有診斷 價值。關節型白疕類風溼因子檢查陰性;膿皰型白疕膿液細菌培養陰性, 爲無菌性膿皰。 白疕多因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膚,以致營衛失和,氣血不暢,鬱 而化熱,熱與氣血相博,阻於肌表而發;也有因外感溼邪,或脾虛溼停, 溼鬱化熱,溼熱蘊積,阻於肌表而發。日久則氣血耗傷,肌膚失去濡養, 則爲血虛風燥;或因營血不足,氣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少 數可因調治不當,兼感毒邪,以致熱毒流竄,入於營血,內侵臟腑,造 成氣血兩燔的證候。治療上宜根據臨牀見證,予以分型施治,並宜結合採用外治法。

血熱型

證見

皮疹的發生和發展比較迅速,皮疹不斷增多,泛發潮紅,篩 狀出血點明顯,鱗屑多;常伴有口乾,舌燥,心煩易怒,大便乾結,小 便黃赤。舌質紅或紅絳,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

涼血清熱。

方藥

1、主方:犀角地黃湯(孫思邈《千金要方》)加減 處方:水牛角30~50克(先煎),生地黃、土茯苓、板藍根各30克, 赤芍、紫草、丹蔘、白蘚皮各15克,牡丹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祕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瘙癢較劇者,加防風12克、白 蒺藜15克。

2、 中成藥 複方丹蔘注射液或丹蔘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 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0~15天爲一療程。

溼熱蘊積型

證見

皮疹發生於腋窩、腹股溝及陰部等皺褶部位,而表現爲紅斑、 浸漬、糜爛、滲液者;或掌蹠部見羣集之小膿皰;或同時見關節腫脹疼 痛,甚至僵硬、畸形;常伴有胸悶,納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舌質 編紅,苔黃膩,脈濡滑或滑數。

治法

清熱利溼,和營通絡。

方藥

主方:萆解滲溼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解、澤瀉、白蘚皮、丹蔘各15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 黃柏、山梔子、牡丹皮、威靈仙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關節痠痛、 僵硬、畸形者,酌情選加秦艽12克、老桑枝30克、絡石藤15克、羌活、 獨活各9克。

血虛風燥型

證見

皮疹停止發展或逐漸消退,潮紅減輕,鱗屑較少而附着較緊, 或伴有頭暈眼花,面色晄白,大便乾結。舌質淡紅,苔少,脈弦細或濡 細。

治法

養血祛風潤燥。

方藥

主方:生血潤膚飲(虞搏《醫學正傳》)加減 處方:生地黃、熟地黃、黃芪各18克,當歸、麥冬、天冬、烏豆衣各 12克,白芍、白蒺藜各15克,防風9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可復渣再 煎服,每日1劑。

血瘀型

證見

皮疹日久不退,色澤黯紅,或有關節腫痛。舌質黯紅或舌尖 邊有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處方:桃紅、紅花各9克,生地黃25克,當歸9克,川芎6克。 赤芍、丹蔘、白蒺藜各15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複方丹蔘注射液或丹蔘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 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0~15天爲一療程。

氣血兩燔型

證見

全身皮膚潮紅、暗紅或紫紅,腫脹,表面附着大量鱗屑,並 不斷脫落;或針頭至粟粒大小的膿皰泛發全身。常伴有高熱,寒戰,煩 躁,口渴,口脣乾焦。舌質紅絳,苔黃或黃糙,脈弦滑數或洪數。

治法

氣血兩清,解毒救陰。

方藥

1、主方:清瘟敗毒飲(餘師愚《疫疹一得》)加減 處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黃、 紫草各30克,赤芍、連翹各15克,黃芩、玄蔘、山梔子、穿山甲各12克, 牡丹皮、知母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清開靈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 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

1、病情進展期間(進行期),宜選用性質溫和低濃度的藥膏外塗,

其他療法 如5%硫黃軟膏、5%黑豆餾油軟膏等。

2、皮疹停止發展和逐漸消退者(靜止期和消退期),可用5%~10% 硫黃軟膏或5%~10%黑豆餾油軟膏外搽。

3、在使用上述藥膏前,可用中藥水煎外洗或浸泡。常用中藥有:

①枯礬藥浴液:枯礬、川椒各120克,芒硝500克,野菊花250克,加水 10千克,煎煮,濾液置浴缸中,待溫,浸泡全身。

②地榆、側柏葉、荊 芥、旱蓮草、王不留行、芒硝各30~60克,水煎待溫,外洗及浸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