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發展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ì wǒ fā zhǎn

2 英文參考

ego development

3 註解

自我發展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核心。他認爲人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3部分組成的。"伊底"包含有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它是人格的一個最難接近而又極其原始的部分。其中的各種本能衝動都不管什麼是邏輯、道德,而受"快樂原則"的支配,盲目追求滿足。在他看來,嬰兒人格完全屬於"伊底"。"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是在現實的反覆教訓下,從"伊底"中分化出來的部分。這部分由於現實的陶冶,變得漸識時務,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而是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負責與現實接觸,並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督和管制"伊底"的活動。"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最後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它是依照那些在兒童早期生活內執行賞罰的人物的形象,特別是父母的形象而建立起來的。反映着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爲準則。"超我"是從自我分化出來的那個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超我"執行着父母早年所曾執行的職權。父母施行懲罰的職權,變作了"超我"中的"良心";父母施行獎勵的職權,則變作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確立道德行爲的準則,良心負責對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爲施行懲罰。他還認爲,人格動力學說就在於"伊底""自我""超我"三者的固定交互作用,亦即"自我"在"超我"的監督下,只允許來自"伊底"的性和挑畔的衝動得到有限的表現。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